演出评论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号
小人物的悲壮
与上一版本明显不同的是,舞台从镜框式的单面观?安排,改变成四面观?的开放性环形舞台设计,似乎是导演想要强调观?应更?知觉自己是观?的立场;或是导演期望观?以审视的角度,而非以第四面墙的角度来简单面对这出戏所提出的严肃而荒谬的问题。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失落於天地间的「走影者」 评《X小姐》
坊间论者一再提到X小姐在「寻找自我」,然而姚一苇写的是个体丧失记忆的苦楚及其引发的社会焦虑。要说剧中涉及追寻的主题并无不可,不过那是社会?人在寻找她的自我,而不是她本人在寻找。导演蒋维国邀请观?在人群中辨认X小姐的身影,恰如姚一苇请出不同的社会人士确认X小姐的身分。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号
虚拟求偶舞 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驯悍记》
在马丁戴维斯设计的舞台烘托之下,导演波斯纳打开了剧场的一扇窗,让台湾观?见识到名作之所以为经典的韧性。本文尝试从《驯悍记》的舞台史著眼,挑出具有标竿作用的段落,为这场制作寻求定位。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号
再生抑或支解? 关於《七品芝麻官》的观戏经验
《七品芝麻官》之所以成?一出豫剧经典,就在於豫剧名丑牛得草的改编手法,已不仅限於「修剪」,还有其他精神意涵的挹注、多场演出经验累积的反刍等等。拼贴式的?事结构对於年轻一代的观?而言,恐怕不会被视?传统剧场中前卫的亲和力展现,反而会是彼此之间难以产生共鸣的巨大鸿沟。
PAR / 第91期 / 2000年07月号
以自然为本、文化为貌的原始主义
永子与高丽反映了典型的后现代日本社会思考模式:对现代化后的日本失望,而对「美好的过去」充满怀旧。在创作理念上,他们屡屡追溯人类身体中余留的原初记忆;意图突破文明的束缚、回归自然,则是他们身为现代人的反省。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演出务本,改编有道 评香港话剧团《仲夏夜之梦》
从台湾剧场的生态著眼,香港话剧团的这场制作最?得称许的,或许是改编的部分所透露导演对於原作的理解。杨世彭在保留双关义的修辞技巧和文字游戏的幽默笔调之余,竟又能同时兼顾整个制作的文义格局,令人佩服。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号
方圆之内?之外? 关於《如梦之梦》的主题、空间与互文性(注1)
透过了「环境剧场」的空间设计、呈现与排比、多轴交错的剧情铺陈,梦/人生/舞台的多元关系与象徵,被繁复地编织入这出长达七个多小时演出时间的「庄周晓梦」式剧场巨构中。
PAR / 第91期 / 2000年07月号
《女》的秘密心语
卓庭竹此次展演能够获得好评,是她既没有伟大的诉求也没碰触自己不懂的东西,全然诚恳地在挖掘她生命的形成色彩。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号
本土化的迷思与难题 国光剧团《廖添丁》
「本土化」并非台湾京剧唯一生路,「本土化」更是个吊诡的名词,它的内涵实则包括了定义的界定、历史的想像、意识的区隔,把京剧完全自外於台湾「本土」,也是历史的误谬理解。不如把「本土化」心胸放大?「当代化」,让本土涵纳更多的可能。
PAR / 第91期 / 2000年07月号
独行大漠展心境
《大漠孤烟直》延续刘凤学讲求形式结构、舞蹈和空间有逻辑关联的一贯风格,和去年的作品《黄河》比较起来,这部大型舞蹈没有历史情结,只有个人情感,更能看出编舞者五十年的心血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