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号

解开台湾舞蹈月娘的神话

蔡瑞月的十一支舞作因重建而重现舞台,这是台湾舞蹈史空前的大工程;是当时代社会面貌的写照;而它更大的意义在於一个舞蹈家面对艺术所展露出的真、善与美。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号

超文本表演,夸语言书写 剧场文学生活,一样人生、二份书写、三种文本

《蒙马特遗书――女朋友作品二号》不多加任何台词情节,但却是以重组叙事结构的方式,和原著以及它的读者对话。这样「忠於」原著的剧场呈现,也许有人以为未能超越原著小说文本的成就,但实在又比时下文学市场机制对原著的习惯阅读,更高明且?敛。

PAR / 第96期 / 2000年12月号

梦,搁浅在死亡中 台湾文学剧场河左岸剧团《妻梦狗》

以文学作品改编的剧场文本,除了依赖肢体与构图符号的视觉创造之外,语言听觉的著力应该更为深厚,角色诠释的掌握应该更为凝练,否则将难以承载来自文学的语言意象,和人物形貌的具体塑造。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号

在私人梦魇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一道裂缝 评王墨林的《黑洞》

九二一的震动,或许只是让王墨林积累多年的某种不安情绪(如同地层所累积的能量),碰到释放的缺口。要我们去面对像王墨林这样一个人物的生命情境,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尤其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既放不下批判的姿态,却又脆弱地难舍温情与救赎希望的矛盾体。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重返美丽「新世界」 评简文彬指挥《新世界》、《庆典弥撒》

简文彬以非常有活力而锐利的手法来诠释德弗札克的《新世界》,音形起伏如山峦的主题贯穿整个乐章,撩拨著听?,堆叠出张力的累积。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完全属於舞台的钢琴家 评陈瑞斌钢琴独奏会

陈瑞斌的浦罗柯菲夫,虽然因为断弦在琴身中大声回荡,反而意外地造成特别的效果。到了技巧艰难、音效精采的最后一乐章,陈瑞斌在短短的几个小节之?,就教人产生一种看特技表演的兴奋;快速变换的节奏、利剑般的双手,一路直奔终曲,潇洒而俐落。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我,我们,还有光 林原上与安娜.雨贝《分身错置》

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协助下,仍然能够让欣赏者感到趣味,这支舞就是让人看了会回味的作品。虽然没有满满的票房、震天的掌声,但是《分身错置》一幕幕画面令人「视觉暂留」。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回归编舞家的「主张」 台北越界舞团「不完整的寓言」

取文学为材,最棘手的部分往往在如何切入。先确立了三支作品面对文学对象所采取的「主张」,再来检视舞作是否提供了观?另一种阅读经验。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烟锁重楼几不见 《中国公主杜兰?》究竟航向何方?

这次的观剧经验,最令人感到兴奋快乐的部分,莫过於演员的演出表现了。饰演杜兰?的王海玲,饰演柳儿的萧扬玲,特邀饰演无名氏的王柏森,这三位演员的表现都足令人击节赞赏。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浑然是妙不可言 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董生与李氏》无论在取材、篇幅或戏剧行动上,都呈现了讽刺小品的样貌;尽管以小品之姿亮相,带给观?的却是拍案叫?、余味无穷的感受。编剧手段之优越是此剧成功的第一因素;他细针密缝,严密布局,从头到尾都从董生著墨,其实都在写那个情场上优游自信的李氏。「正写」的事件和「隐写」的人物旗鼓相当,因而能够营造强大的戏剧张力,紧扣观?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