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话题追踪More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电影、串流平台暗中角力? 音乐剧影像化 大小萤幕各自风骚
COVID-19疫情冲击下,许多剧场演出停摆,为了生存,表演艺术界纷纷朝线上表演寻找出路,以维持与观众的互动。虽然疫情缓和后纷纷恢复实体演出,但「剧场影像化」的路线仍持续进行,主要是百老汇的音乐剧,或陆续翻拍成电影,或是与串流平台合作推出现场演出录影,后势看旺,其发展值得关注。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国际交流和数位媒介的观察记录,写在疫情之下 《表演艺术年鉴2020》焦点对谈
2020年1月,台湾出现首例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COVID-19)个案,两个月以后疫情来到高峰,各行各业受限於因应指引只能暂时休息。对表演艺术而言,疫情除了直接冲击生计外,也间接影响到产业的未来发展,例如无法出国的国际交流,该如何转变形式以维持连结,或者无法进场的实体演出,能否藉由数位媒介再重返剧场?都是艺文从业者不断在思考和试验的议题。为了记录前述现象的变化,年鉴邀请国内四位专於国际交流、数位媒介的实务工作者,一同坐下来好好对谈,分享彼此的观察和经验。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亚洲 且战且走,滚动中持续发声
面对变幻莫测的疫情,亚洲各乐团多半采取且战且走策略,或是采保守操作,仅公布近期音乐会讯息,或虽大胆公布了整年乐季,也时不时随情势变动调整。因应国际音乐家到访的高难度,则增加了本地音乐家的邀请演出,让年轻一辈上台当主角。线上表演与互动当然也是乐团关注焦点。面对疫情下的「新日常」,如何洞烛先机,将成为乐团下一波的挑战与机会……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法国 解封后的重生 在音乐之中超越无限
在疫情海啸的冲击下,法国的音乐家受害惨重,在终於能够解封表演之时,「活著」,可说是这次新乐季众音乐人的心声。虽然因为防疫措施使得观众进入音乐厅的挑战甚多,但各音乐单位仍不放弃希望,在新乐季的规划上依然用心开拓,「希望观众在音乐中再次找回生命」。也制作了多样的数位服务,如互动式电子乐季网页、线上音乐主题展览等等,让创意带著乐迷「超越无限」。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德奥 慢慢起身,省思生命找回光明
在走走停停中,音乐界迎来了2021/2022的新乐季,疫情的挑战仍然持续,如何在病毒夹缝中求生存,是各个乐团严肃思索的课题。在缓慢的步伐中,乐季的主题探索著生存的意义,或回顾过往於战争中被遗忘的一代,或透过贝多芬的音乐寻觅自我的价值。晦暗中陆续接任的新音乐总监带来了未来光明,斯特拉温斯基、莫里哀、E.T.A.霍夫曼的纪念周年也没有被遗忘……
两厅院橱窗More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从思索定义中,找到「艺术」 「好哲凳」系列讲座:什么是艺术?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音乐、美术、表演艺术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但我们想过「什么是艺术」吗?此次的好哲凳系列讲座於11月10日在成功高中开讲,由哲学作家朱家安带领学生思考「什么是…」是什么,再由东吴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林斯谚逐步解析定义艺术的不同方式。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人工智能非万能 找出我们与AI的距离 「好哲凳」系列讲座:AI值得我们担心吗?
历经疫情的震荡与回缓,两厅院之前中断的「好哲凳」系列讲座终於重新启动,於10月8日造访了台北市的丽山高中,由张智皓、朱家安两位讲师与同学分享「AI值得我们担心吗?」面对从网路社群媒体到现实生活处处可接触到的AI,讲师们透过生活中的范例让同学领会AI的构成方式与运作逻辑,并指出其背后的伦理课题,以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同学重新思考人类的本质是什么,从而找到自己在科技社会自处的生活方式。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个人、土地、文化 舞台上的超时空对话 「Taiwan WeekX艺术家面对面X戏剧篇」线上座谈侧记
Taiwan Week 「艺术家面对面」活动次日由〈戏剧篇〉接棒,邀请比利时列日剧院艺术总监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与德国柏林雷宁广场剧院戏剧顾问尼尔斯.哈尔曼( Nils Haarmann),与新加坡 T:>Works 剧团艺术总监王景生、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团长王嘉明,及阮剧团艺术总监汪兆谦对谈,共讨论4部作品,包含由王景生、魏海敏、陈界仁与张照堂并列创作的《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汪兆谦导演作品《十殿》,以及王嘉明两部作品《聊斋—聊什么哉?!》与《物种大乐团》。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以自己的舞步 面对世界与自我 「Taiwan WeekX艺术家面对面X舞蹈篇」线上座谈侧记
由去年延至今年、并改为线上进行的Taiwan Week,其中的「艺术家面对面」两场线上座谈也於6月下旬举行。首场〈舞蹈篇〉由台湾编舞家布拉瑞扬.帕格勒法、周书毅、郑宗龙与黄翊分享入选Taiwan Week的作品,然后由国际策展人——法国前国家夏佑剧院总监迪迪埃.德尚和英国沙德勒之井剧院艺术总监暨执行长阿利斯泰尔.斯伯丁对4部作品提问。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看懂了没,真的重要吗? 侧记「好哲凳系列讲座PART 05:作者到底死了没有?叙事该如何诠释,是谁说了算?」
「所以……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看懂了吗?」这或许是许多观众在进剧场看演出,或是进美术馆看展览时,常有的疑惑。有的观众会期待从节目单或是简介中找寻作者自述的创作动机;有的观众则选择忠於自己所看所想,甚至坚决不参加演前导聆和演后座谈。这当中有对错吗?每个人看作品的感受不尽相同,谁才是对的呢?如果自己所看到的诠释跟创作者不同,有什么不对? 国家两厅院「好哲凳」系列讲座於5月10日来到景美女中,由作家朱宥勋带领的这堂课「作者到底死了没有?叙事该如何诠释,是谁说了算?」,针对上述问题,让高中同学一起来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