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特别企画More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2020-2021 疫时风景
全球疫情风景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剧院里的社交安全距离,透视国家音乐厅梅花座位图
2020年3月因确诊澳洲艺术家於国家音乐厅演出事件,文化部首次公告「座位安排建议采梅花座、间隔座法或其他保持适当距离之安排?,对演出团体造成极大冲击。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线上直播风气盛行,衍生费用意外惊人
北市国一场演出直播耗资约50万,高出实体音乐会至少一倍费用。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Watch from Home,旧作上线开启「宅看戏」
绿光剧团於今年6月底将《人间条件》1至6集线上首映,累积超过280万观看人次。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虚实整合沉浸式演出大幅增加,5G发展锐不可挡
受2020年疫情影响,全球的远距及虚拟娱乐艺术需求增加,推估产值至2021年将增加至69亿美元,又以沉浸式vor游戏及展演占比最大。
焦点专题More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他们眼中的《一一》 有一就有二
当NJ在日本与旧情人叙旧时,婷婷也在台北与胖子约会。片中特别藉双方对话突显出,同一时间在台北是9点,而日本是10点。时间有差,但主旋律一致,曲式由散到聚到散,不同时、空的复叠,自成一首赋格曲。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他们眼中的杨德昌――千里追风(上)
事实上,杨导在美国过世那天是6月29日,不是6月30日,因此家人并没有把他的骨灰洒向海里,但过世那天对太平洋西岸的我而言却是6月30日。我现在站在Santa Monica海边,面对太平洋一阵阵刮来的海风,我宁可相信杨导在此风中飞扬,从未消失。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他们眼中的杨德昌――千里追风(下)
事实上,杨导在美国过世那天是6月29日,不是6月30日,因此家人并没有把他的骨灰洒向海里,但过世那天对太平洋西岸的我而言却是6月30日。我现在站在Santa Monica海边,面对太平洋一阵阵刮来的海风,我宁可相信杨导在此风中飞扬,从未消失。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他们眼中的《一一》――从小四到南峻,再到洋洋
我们渐渐从小四的年岁活到杨德昌拍电影的年岁,即将活到《一一》里南峻的年岁。大历史依然无法左右,小历史依然挣扎以求见证。《一一》里的时代痕迹也许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更不起眼,因为离我们太近,但其阴影却彷佛更浓郁——那是中年的霾。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疫情如何让《一一》成为《一个人的一一》
「相见不如怀念」是我2017至19年度演出的《聊斋》的主题,封箱之后,当我还在想《一一》该怎么创作,世界迅雷不及掩耳的改变,作为千万人中的个体,我只能「接招」,但回心一想,「招」字可圈可点,它不就是主动精神的体现?
封面故事More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在地策展:关於几个 思想行动与实践场景
策展作为动词 反身性 日常抵抗 共时场景 共享与赋权 穿透孔隙 异质连结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在都市边缘与生态文化间,挪动边界、解放时间,记录那些濒临失去的__
相对於今日的策展手法,尤其是对於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重视、闲置与历史空间以文创园区的规格整合与管理时,我们是否可能从上述80、90年代结构性回应的脉络,持续爬梳当下策展意识的思想行动,使零碎缝隙的空间能在挤压之中获得意义的延展。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场景1:驿站
转译、中介与媒合 多维度关系 博览会 历史任务 肉与机器的辩证 想像力的庇护所 巫与变形之火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成为巫,知识与体感的再制造XX策展人林芳宜 X 游崴 X 林怡华
本次对谈有两个现场,采双城连线进行:林芳宜、游崴与周伶芝在台北;林怡华在台东。为了勾连这个线上/线下的场景,摄影师在台北现场问拿起笔的林芳宜:「关於对谈主题,你内心的图像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回答「问号」「一团毛球」。萤幕那头的林怡华配合度极高地,一手画下林芳宜的图示,一手拿著游崴隔空错位传递的手机。周伶芝则遥控、组织起这台北、台东两个「虚实整合」现场。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从白盒子策展到表演艺术XX谈2016台北双年展里的王墨林与陈界仁
美术馆作为民主自由的应许之地,不是反倒加深了它和现实、和民众之间的鸿沟吗?艺术家的自由,成为美术馆的自由之附庸,美术馆则成为假民主之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