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穿旧鞋走新路 谈《宰相刘罗锅》的「旧」与「新」
京剧艺术走在时代的洪流中,接受时代严格的检验考核,各种因应方式相继产生;《宰相刘罗锅》是其中较为大?接受的因应方法之一。同时,也显示京剧从业者多年来在自我摸索的成长过程、与在剧种新旧的传承中,找到平衡与自信的崭新定位。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舞台对位的视觉印象 艺术学院的《费德儿 费德儿 Ph?dres》观后感
这场制作的艺术造境不至於沦为肢解哈辛,关键在於导演开发出一种以节奏定调的声情语汇和视觉意象,以新诗的节奏,呈现当代演员与法国新古典主义作品所进行的一场感性的辩证。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号
短暂盛开的茶花 歌剧《茶花女》演出后记
在整场演出中,乐团各个声部的衔接、搭配,堪称在我们国内演出过的现场歌剧中,最完美精致的一次,?得国内歌剧制作及演出单位参考效法。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号
舞蹈空间重塑形象
《跳房子》作品之中舞蹈与戏剧的编排虽然仍不够融洽,但在此次的公演节目,已不同於过去多年来搞怪而令多数观?怯步的演出型态。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合唱环游世界,各唱各的调? 「第三届台北国际合唱音乐节」 听后
团员平稳的汰换率是维系一个职业团体演出水准的要素。反观今日台湾的合唱生态,各地山头林立,这种个人主义的表现,使得台湾的合唱音乐在数量上虽然激增,但在品质上仍旧不足。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号
不同世代的肢体思?
四位亚洲独舞者同台除了呈现出不同世代编舞者的思想和观念差异之外,也传达了各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不过,舞蹈毕竟肢体艺术,是舞台表现不能忽略的要素。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热情激昂的歌剧飨宴 评《阿依达》高雄演出
一般管弦乐团最容易出差错的铜管乐部分,在立陶宛歌剧团里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精确的整齐与嘹亮的音色,让人听得热血都快沸腾起来。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号
后现代?别式
莎士比亚大多数的剧本,?事之复杂不在《我妹妹》之下,传统戏曲也多是场景自由跳接的情形,台词或唱词不难?楚交代时空背景。编剧在这方面疏於经营,偏又出现复杂的写实布景,实在怪不得导演力不从心。如果把大头春的回忆比作树林,树林的局部放大就是见树不见林。虽然树有树姿,林有林相,可是树林如果让人迷路,恐怕难有美感可言。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电脑推算下的太极「气」韵 余金文舞蹈团「交接状态」
舞者出身的余金文,善於运用新科技的特质,肢体不但展现了爆发力、弹性和延展度,还凸显出他在情绪张力及融合不同文化肢体方面的努力。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笑里藏刀 评《台湾人间(兼)神》
剧作家特别用一种接近荒谬剧场的写法,赋予整出戏一种在写实中蕴涵超写实况味的喜闹剧/卡通/无厘头基调。而这一点到了导演Brad Loghrin(龙威德)手中可以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