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在地策展:关於几个 思想行动与实践场景

策展作为动词 反身性 日常抵抗 共时场景 共享与赋权 穿透孔隙 异质连结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在都市边缘与生态文化间,挪动边界、解放时间,记录那些濒临失去的__

相对於今日的策展手法,尤其是对於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重视、闲置与历史空间以文创园区的规格整合与管理时,我们是否可能从上述80、90年代结构性回应的脉络,持续爬梳当下策展意识的思想行动,使零碎缝隙的空间能在挤压之中获得意义的延展。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场景1:驿站

转译、中介与媒合 多维度关系 博览会 历史任务 肉与机器的辩证 想像力的庇护所 巫与变形之火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成为巫,知识与体感的再制造XX策展人林芳宜 X 游崴 X 林怡华

本次对谈有两个现场,采双城连线进行:林芳宜、游崴与周伶芝在台北;林怡华在台东。为了勾连这个线上/线下的场景,摄影师在台北现场问拿起笔的林芳宜:「关於对谈主题,你内心的图像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回答「问号」「一团毛球」。萤幕那头的林怡华配合度极高地,一手画下林芳宜的图示,一手拿著游崴隔空错位传递的手机。周伶芝则遥控、组织起这台北、台东两个「虚实整合」现场。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从白盒子策展到表演艺术XX谈2016台北双年展里的王墨林与陈界仁

美术馆作为民主自由的应许之地,不是反倒加深了它和现实、和民众之间的鸿沟吗?艺术家的自由,成为美术馆的自由之附庸,美术馆则成为假民主之附庸。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场景2:移动缝隙

地方时差 噪音身体 公寓、边陲与废墟 基地经营与游牧占领 文件记忆 城市负像 暧昧的可能性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在城市之中,80年代后的剧场行动

如果要回顾「策展」一词在台湾剧场出现以前,剧场作为行动的轨迹,无疑可以说是从两种「小剧场论」的矛盾当中,重新认识与辩证的过程。其一是蔚为台湾现代剧场史中心论述/认识,钟明德的《台湾小剧场运动史》;边陲的另一端,则是王墨林的《都市剧场与身体》。在前者秉著各式资本的优势,以及知识贫乏的客观条件,一路对后者加诸压抑的力量之下,「小剧场」其实也就是在种种压抑与制约当中,不断创造自身的「现实的超越力」以作为剧场的可能性,策展之前的行动(主义)亦然。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在牯岭街小剧场,「洞见」的策动与界域联线 XX专访姚立群

从小剧场开展的1980年代以来,一直都不乏表演策划的故事,也成为了今天认知台湾小剧场的其中一个常识。人称「馆长」的姚立群,是牯岭街小剧场的掌门人,更是30余年来的重要文化生产者。先不论「策展」或「策划」谁更符合史观正确,但「策动」可能更适合描述姚立群。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在公共空间,让记录与记忆重新说当下的故事

「一摄无边:香港剧场影像记录数码资料库暨教育计画」(asnap-beyondborders.hk)是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为期两年的演艺记录与教育活化项目。协会近年聚焦演艺记录倡议,「一摄无边」秉承2017年「香港戏剧资料库暨口述历史计画」,进一步探索记录与活化的维度,完成了600段影音的口述历史,整合了9年戏剧年鉴资料,聚焦在本地剧场史,突显这些记录在剧场脉络里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反映其内向性——这些材料难以面向与剧场没有连系的人,即使是业界和观众,也牵涉跨岗位和跨世代的挑战。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在中心之外,寻找城市的负像

谈「表演艺术策展」,在澳门有哪么困难吗?可是看看,被视为「三大艺术节庆」的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澳门城市艺穗节,均没有(或没公布)「策展人」这个岗位。虽然「策展」一词,在澳门还不算普及,却不代表没有干著类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