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编辑室碎碎念 Editorial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 剧场ㄟ冷知识
特别企画(一) Feature
- 什么是「爵士乐」呢? / 文字 李秋玫 / 14
- 通往世界的爵士变种旅史 / 文字 李时安 / 16
- 寻找台湾爵士乐 / 企划、执行 PAR编辑部 专题企划协力 李时安 / 20
- 从跳舞时代到众声喧哗的台湾爵士乐轨迹 / 文字 杨晓恩(爵士萨克斯风演奏家) / 22
- 探寻爵士乐手在台湾的百年足迹 / 文字 杨晓恩(爵士萨克斯风演奏家) / 26
- 从城市庆典到在地爵士教育 / 文字 李秋玫 / 32
- 殿堂之外,酒馆内的爵士练功坊 / 文字 张慧慧、田育志 / 36
- 内行人才知道的爵士现场巡礼! / 文字 李秋玫 / 40
- 台湾爵士唱片厂牌创业场景:我是这样做出爵士唱片的 / 文字 李时安 / 42
- 年轻爵士乐手跨界,替独立音乐带来深度与厚度 / 文字 王信权 / 46
- 黏住外籍乐手的台湾爵士风土XX访Nick Javier、Matthew James Fullen、山田洋平、泥滩地浪人 / 文字 游维如、郭玲孜、李宜萍 / 50
- 重度乐迷的爵士风景 / 文字 颜翩翩、鸿鸿、刘名振、Michael Chen / 52
- 我们有没有「台味爵士」? / 文字 李秋玫 / 56
- 台味爵士聆听报告 / 文字 沈鸿元 / 60
- 台味爵士阅读报告 / 文字 苏重 / 63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焦点专题(一) Focus
- 场馆/国际共制怎么「共/k?ng」? / 文字 本刊编辑室 / 78
- 如何「共制」:台湾共制演出的两种基本型态 / 文字 吴岳霖 / 80
- 期待「从外而内」的转向:谈国家场馆在制作中的角色 / 文字 白斐岚 / 82
- 制作与创作、地方与国际:谈国际共制的权力结构及其切面 / 文字 黄馨仪 / 84
- 共制再思考 X 6位实践者的提案 / 文字 林亭均、蓝贝芝、高翊恺、陈佾均、周东彦、蔡博丞 / 86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艺号人物 People
演出评论 Review
企画特辑 Special
- ARTalks
专栏 Columns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专栏 Columns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追忆与悼念 In Memoriam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 以自己的舞步 面对世界与自我 「Taiwan WeekX艺术家面对面X舞蹈篇」线上座谈侧记 / 文字 齐义维 / 140
- 个人、土地、文化 舞台上的超时空对话 「Taiwan WeekX艺术家面对面X戏剧篇」线上座谈侧记 / 文字 齐义维 / 142
专栏 Columns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焦点专题(二) Focus
- 嘿,少子化?别让它成为面临困境的便宜藉口 / 文字 樊慰慈 / 150
- 从战斗营变身夏令营 抢救双簧家族危机 / 文字 李秋玫 / 152
- 国乐愈发达 古筝愈萎缩!? / 文字 李秋玫 / 154
- 三年一个文状元 十年没个戏状元?! 京剧演员断层的背景 / 文字 吴岳霖 / 156
- 入门的槛儿与生理的关 角儿养成忒难?! 京剧老生与花脸的传承断层 / 文字 廖纾均 / 158
专栏 Columns
- ☆<?:?卖夹仙24H选物贩卖小铺☆<?:?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专栏 Columns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 疫情起伏之间 各国剧场如何「开门」?(一) XX美国纽约、英国英格兰、法国、荷兰 / 文字 谢朝宗、林大貂、杨宜霖、赖德文 / 166
- 疫情起伏之间 各国剧场如何「开门」?(二) XX义大利、德国柏林、奥地利 / 文字 杨馥如、郑安齐、吴睿然 / 168
- 疫情起伏之间 各国剧场如何「开门」?(三) XX新加坡、韩国、日本 / 文字 梁海彬、许景涵、新田幸生 / 170
- 疫情起伏之间 各国剧场如何「开门」?(四) XX澳洲雪梨、墨尔本 / 文字 齐义维、林品安 / 172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焦点专题(三) Focus
专栏 Columns
特别企画(三) Feature
- 嚎哮吧~~匿名者的「疫」外之旅 嚎哮排演与「油土伯」的不解之缘 / 文字 郝妮尔 / 182
- 穿街走巷拚接单 体验破关爽快感 李辰翔的外送兼差实录 / 文字 郝妮尔 / 184
- 拚搏!!在虚拟的野台 「没有野台戏的戏班」的生存之道 / 文字 吴岳霖 /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