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演出评论More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跨越剧场虚实的情绪勒索语录

无论在剧场与否,职场总在权力结构之中。然而健康的结构中,人与人即便偶有磨合还是能找到平衡点。「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以下简称情勒)(注1)则是一种失衡。许多人所熟知的情绪勒索来自家庭,若是在现实生活其他情景遇上情勒的话语控制,往往不是无力抵抗,而是被勒索了却浑然不知。受勒索者其实有3种共通的感觉——恐惧、责任、罪恶感,在这样负面的垄罩之下,会使人困惑、孤独并压抑自我,於是不断上演被勒索的循环。本文将提出剧场作品与表演艺术职场中的情勒话语案例,供读者趋吉避凶。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听见国内交响乐团的德奥风格演绎及其脉络

台湾的交响乐圈有种凝滞的氛围,也和欧陆乐坛如隔层纱:古典乐作为自西方移入的文化艺术,台湾似乎尚未完全找到属於己身的定位与能动性。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黑特剧场Hate Theatre所折射出的剧场面貌

在脸书的搜寻栏打上「黑特」或是「靠北」,不难发现社群平台上充斥著许多匿名评论平台,它们大多以学校、公司、职业、产业为单位的匿名粉专或社团。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人性揭露,与真相选择

全剧真正的尾声不是最后老静善与老韦后的对话,而是前一场戏中,柔福说出:「为了宋金议和,死了一个真将军、一个假公主。岳将军!你的是非曲直不出百年必定会还你清白,而本宫,恐怕千秋万世都要背负著罪名了。」而后两人在运命的辩证里一同离开人世。此处的编写已显现出《当时月有泪》的思维——所谓真相任人去说,并无真正的真伪,只是被选择的。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后现代「悬浮」逻辑下,所制造的千年幻象

魏海敏置身於一个复杂时代中的一段艰难历史,但王景生却独断地把魏的生命语境压缩在「人生如戏」的古典「虚化」陷阱,永远在她角色扮演的记忆中寻找她的生命历史,而对自己的爱与恨似乎缺少判断,记忆与现存之间也失去连系的共同脉络,并终归对自己的生命经验少了多层次的理解,使得她像是对现实始终充满迷惑之人。於是魏海敏在《千年舞台》的存在性,就被王景生借她的文化身分,推入后现代「悬浮」逻辑下,任新生命政治摆布之人。

新锐艺评More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打破时空至我感同身受 评王世伟《群众》

《群众》完整呈现个人在运动中的起承转合,我分为「自我检视的心灵」与「实践的肉身」两部分来看,每段结尾不仅只是个人运动状态的停止,更是状态后自我调适与社会情境的展现。社会运动也是小型社会,充斥各种可能、声音与结果,《群众》对这「结果」处理得很好,不说死也没说白,靠观众经验投射让过程充满想像,加上当日的天气,使后续现实感更重。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成为命运共同体 评王世伟《群众》

这绝对不是一个歌颂群众运动的作品,它根本直接让观众体验置身其中的感觉!我不晓得其他人感受到什么,但对我来说,我彷佛不停地被群众的盲目、激情与力量所推进,即使刻意退开,但总会有某个时刻,发现自己又被卷入人流——命运共同体,在这个现场之中,谁都不能逃离。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神」仍旧在这座你我所居的小镇 评《神不在的小镇》

人终究无法摆脱肉身存於真实世界的现实,人的存在本身就伴随框架。而虚拟世界似乎是摆脱肉体的一种方法,提供神不在,或者说去中心化而自由的可能性。只是《神不在的小镇》并不相信这种可能,因而最后的结局仍是由神支配小镇。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美学再现,或是再现剥削? 评河床剧团《被遗忘的》

在昭示「矿工是『被遗忘的』一群」的宣言同时,本剧以超现实手法构造的记忆机制,因为脱除了死难的前因后果、硬接了对「特权阶级」或「为爱牺牲」的批判,讽刺地使得真实的矿工与现实的劳动,在马格利特式(René Magritte)的巨石山脚双双陨灭、徒留星尘。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为欲望服务的分身有术 评里米尼纪录剧团《恐怖谷》

人类一边侦错检测的同时,人工智慧的分身也映照了我们所抛出的欲望,想要人工智慧听话、乖顺、一如人类终究渴望平静安稳的生活,所以依赖机器带来的稳定恒常。目前我们还处在「都是真人」的世界,未来,机器人取代真实示人的比例愈来愈高,从微整形到整出一个人,真实崩坏的速度远远超过於有限的想像。

回想与回响More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纵身一跃 才知音乐已给你翅膀 从低音管演奏家简凯玉独奏会「Get It!」谈起

「纯粹就是我好奇,我想学」简凯玉俐落地为返国后十多场独奏会的选曲做出总结。 即便曾在2005年中国第一届FOX大管大赛勇夺青年组首奖,也已过了四处征战参加比赛的年纪,简凯玉的眼光依然时常落在国际比赛的曲目上「世界的潮流是什么?大家在吹的比赛曲是什么?这些自己也都要会!」然而仔细爬梳她的音乐生涯,又不只如此……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号

用系统冲撞系统,而后大爆炸 关於皮歇.克朗淳舞团《No.60》

皮歇.克朗淳的重新制造,在既有传统文化的符号里,重新争取到话语权后,不愠不火地将所要反抗、述说的内容爆发出来,作为对王权绝对正确性的反抗,让舞蹈作品本身除了艺术层面的突破,更与泰国当今政治局势产生对话关系。为什么需要在此刻拆解泰国传统舞蹈作品?在此也有了清晰的回答。这也是少见在艺术与现实两种层面上,同时与当代现状有深刻嵌合与呼应关系的作品。

PAR / 第332期 / 2020年08月号

「第二届冉而山国际行为艺术节」观察之一 回到主体的边陲 回到在地的国际

阿美族说Pangcha,说著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国家。或许在冉而山,行为艺术节没有太过城市正规的意思,却是很重要的聚会场合,让一群人相聚,展现自己的那个人。行为艺术在此更多的是直接的行动,如同冉而山参与者喜欢强调的「自然而然」——重点不是在於刻意定义,而是去领会空白的陌生感,进而发现过去到现在的悬缺,测量自身与传统的距离,如此才可能切近感受历史、文化与「当下」的动态张力,然后转换其为创造的动力。

PAR / 第332期 / 2020年08月号

「第二届冉而山国际行为艺术节」观察之二 卡夫卡式行为

集结起来的十七位行为艺术家作品有些几乎无法理解,有些则能够轻易掌握,正是这种不断来回在彻底无法理解与可能理解间的暧昧界线本身,让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生猛地从主流符号丛脱离出去,成功从主流外边,给予抗议、挤压、变形,为少数、弱势的政治地位发声。因此,若要简单总结第二届冉而山国际艺术节的形貌,那或许就是场生活里变异的卡夫卡式行为。

PAR / 第329期 / 2020年05月号

跨得过的舞台,跨不过的身体 看《朱文走鬼》直播版

传统戏曲在现场的「全面性」因导播概念的进入而限制了观赏视角,当该段落聚焦於某演员时,另一位演员的表现又怎能清楚地被看见?戏曲中时常使用的对称、均衡,是否也因「聚焦」而失其画面与意义上的完整?更甚至,镜头有没有可能影响表演?这都是我在线上展演中,所看见、察觉到的问题。当然,在呈现的燃眉之急下,《朱文走鬼》在直播上的表现包含字幕安插、角色特写等都已经可以看见精密的计算与设计,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