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艺评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打破时空至我感同身受 评王世伟《群众》

《群众》完整呈现个人在运动中的起承转合,我分为「自我检视的心灵」与「实践的肉身」两部分来看,每段结尾不仅只是个人运动状态的停止,更是状态后自我调适与社会情境的展现。社会运动也是小型社会,充斥各种可能、声音与结果,《群众》对这「结果」处理得很好,不说死也没说白,靠观众经验投射让过程充满想像,加上当日的天气,使后续现实感更重。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成为命运共同体 评王世伟《群众》

这绝对不是一个歌颂群众运动的作品,它根本直接让观众体验置身其中的感觉!我不晓得其他人感受到什么,但对我来说,我彷佛不停地被群众的盲目、激情与力量所推进,即使刻意退开,但总会有某个时刻,发现自己又被卷入人流——命运共同体,在这个现场之中,谁都不能逃离。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神」仍旧在这座你我所居的小镇 评《神不在的小镇》

人终究无法摆脱肉身存於真实世界的现实,人的存在本身就伴随框架。而虚拟世界似乎是摆脱肉体的一种方法,提供神不在,或者说去中心化而自由的可能性。只是《神不在的小镇》并不相信这种可能,因而最后的结局仍是由神支配小镇。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美学再现,或是再现剥削? 评河床剧团《被遗忘的》

在昭示「矿工是『被遗忘的』一群」的宣言同时,本剧以超现实手法构造的记忆机制,因为脱除了死难的前因后果、硬接了对「特权阶级」或「为爱牺牲」的批判,讽刺地使得真实的矿工与现实的劳动,在马格利特式(René Magritte)的巨石山脚双双陨灭、徒留星尘。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为欲望服务的分身有术 评里米尼纪录剧团《恐怖谷》

人类一边侦错检测的同时,人工智慧的分身也映照了我们所抛出的欲望,想要人工智慧听话、乖顺、一如人类终究渴望平静安稳的生活,所以依赖机器带来的稳定恒常。目前我们还处在「都是真人」的世界,未来,机器人取代真实示人的比例愈来愈高,从微整形到整出一个人,真实崩坏的速度远远超过於有限的想像。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号

另一种真实,仍是虚拟化的真实? 评《暗黑珍妮》

《暗黑珍妮》为科技时代的真实拓展提出支持的论调,认为虚拟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仔细检视其演出,却隐隐可见与这样论调相左的论述,此剧也揭示真实也终究是虚拟真实化的结果。「暗黑珍妮」突破了故事中虚拟真实与社会现实的界线,但是突破界线的尝试也就说明那道界线存在。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走不出的魏海敏迷宫 评《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

我们并没有看到魏海敏在每一个人生选择背后所负载的历史限制、所获赐的独立自主,我们也不能鸟瞰迷宫的全貌,或是找到通往此刻社会的迷宫出口。这样一座困锁观众的叙事空间,不正是戒严体制本身的重制吗?终场耀眼地刺向观众席的炽白色灯光中,并没有让我感觉自己成为魏海敏版台湾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却是错愕地想起:这部剧不是要让魏海敏演活自己吗?纵使在剧中把谁都活过了,但是,她自己又被演到哪里去了呢?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海边的孩子,巴卡路耐 评《没有害怕太阳与下雨》

当一开始的巴卡路耐依序听从叫唤而来,传统舞的步伐踩踏在投影的沙滩上进行训练,大量重复的吟唱与低重心如同拓荒的肢体就此展开,布拉瑞扬用这样的方式,呈现了巴卡路耐在海上抓溪虾、捕月光螺的光景,而这般朴实的文化传承随时间的推演,舞者消耗的体力也逐渐反映在他们的歌声之中,在每一个人都身心俱疲的前提下,群体中彼此声音的包容与支援,至此,或许我们看见了「没有害怕」的根源,自我突破的勇气与互相声援的爱。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致那些在时间里褪色,复兴无望的「芭乐」 评《我为你押韵XX情歌Revival》

导演与剧作家虽然正视爱情故事与华语情歌的浅薄和庸俗,高度后设地将庸俗内容加以串起,试图借助情歌的音符使其流动。但本戏场面调度对大剧场的适应不良,加上剧本中的流行情歌只能存在於特定时代同辈?的集体记忆里,使得创作者试图在「芭乐」中寻找光影、增添厚度的努力显得徒劳。

PAR / 第336期 / 2020年12月号

后疫情时代的「剧场―电影」 跟著《安娜与苏珊》反思媒介形式

有趣的是,观众在网路上和穷剧场位址「壹玖」现场的(投影)萤幕前,都只能观赏作品一次,准时开演,同场次不重播。暂不论影像镜框的存在,若只看一次,似乎颇得剧场「不可重复性」之要领;若参与其他场次,又会因为影像重复而感受到录像「可重复性」之本质。看戏也是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