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电影、串流平台暗中角力? 音乐剧影像化 大小萤幕各自风骚
COVID-19疫情冲击下,许多剧场演出停摆,为了生存,表演艺术界纷纷朝线上表演寻找出路,以维持与观众的互动。虽然疫情缓和后纷纷恢复实体演出,但「剧场影像化」的路线仍持续进行,主要是百老汇的音乐剧,或陆续翻拍成电影,或是与串流平台合作推出现场演出录影,后势看旺,其发展值得关注。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国际交流和数位媒介的观察记录,写在疫情之下 《表演艺术年鉴2020》焦点对谈
2020年1月,台湾出现首例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COVID-19)个案,两个月以后疫情来到高峰,各行各业受限於因应指引只能暂时休息。对表演艺术而言,疫情除了直接冲击生计外,也间接影响到产业的未来发展,例如无法出国的国际交流,该如何转变形式以维持连结,或者无法进场的实体演出,能否藉由数位媒介再重返剧场?都是艺文从业者不断在思考和试验的议题。为了记录前述现象的变化,年鉴邀请国内四位专於国际交流、数位媒介的实务工作者,一同坐下来好好对谈,分享彼此的观察和经验。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亚洲 且战且走,滚动中持续发声
面对变幻莫测的疫情,亚洲各乐团多半采取且战且走策略,或是采保守操作,仅公布近期音乐会讯息,或虽大胆公布了整年乐季,也时不时随情势变动调整。因应国际音乐家到访的高难度,则增加了本地音乐家的邀请演出,让年轻一辈上台当主角。线上表演与互动当然也是乐团关注焦点。面对疫情下的「新日常」,如何洞烛先机,将成为乐团下一波的挑战与机会……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法国 解封后的重生 在音乐之中超越无限
在疫情海啸的冲击下,法国的音乐家受害惨重,在终於能够解封表演之时,「活著」,可说是这次新乐季众音乐人的心声。虽然因为防疫措施使得观众进入音乐厅的挑战甚多,但各音乐单位仍不放弃希望,在新乐季的规划上依然用心开拓,「希望观众在音乐中再次找回生命」。也制作了多样的数位服务,如互动式电子乐季网页、线上音乐主题展览等等,让创意带著乐迷「超越无限」。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德奥 慢慢起身,省思生命找回光明
在走走停停中,音乐界迎来了2021/2022的新乐季,疫情的挑战仍然持续,如何在病毒夹缝中求生存,是各个乐团严肃思索的课题。在缓慢的步伐中,乐季的主题探索著生存的意义,或回顾过往於战争中被遗忘的一代,或透过贝多芬的音乐寻觅自我的价值。晦暗中陆续接任的新音乐总监带来了未来光明,斯特拉温斯基、莫里哀、E.T.A.霍夫曼的纪念周年也没有被遗忘……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英美 回归,或是新的旅程?
在英美乐团行之有年的乐季主题、推广策划,以及成熟的社会支持风气与机制,那些不朽、卓越的美仍旧存在,但却也加速人们对表现方式的思考,虚拟实境、线上串流与更多的科技考验著文化单位对技术应用的想像,这恐怕并非单纯的载体线上化即可填满所有要求,在影音品质逐步跟上时,现场感受、社交,以及产制中如何有更新的开发等不足之处,才是真正的课题。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号
舞台与教学 「线上」双接轨 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黄俊文执教北艺大
应台北艺术大学之邀,旅美小提琴家将接下音乐系专任小提琴助理教授一职,而小提琴大师胡乃元也破例将担任四周的客座讲座教授,加上已加入固定师资群的李宜锦及薛志璋,多位纵横舞台的演奏家将为校园音乐学子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而透过建置线上教学设备,未来也可能跨越时空限制,让各领域音乐大师线上教学,让学生不用等到出国留学,也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紧急事态?舞台艺术生存战 疫情肆虐中的日本剧场观察
在疫情来袭之下,重视现场演出传统的日本剧场也必须思考如何在此困境中找到出路,跟其他国家的剧场团队一样,他们开始发展线上直播演出与播放过往演出记录,且更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观众能有接近在现场观赏的体验,透过多元的运镜,甚至让观众有不同的观赏角度选择,甚至推出VR模式的录像,让观众能在家里以手机体验坐在本多剧场中看戏的感觉……不断革新,让剧场之或继续延递下去——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幕启云端,朝世界出发! 从马来西亚到台湾的「云剧场」
由马来西亚剧场人叶伟良和李浩锋创立的「云剧场」,虽是疫情下剧场求生的产物,但这个从购票到演出的一站式平台系统,也吸引了许多单位加入使用,累积出口碑与声量,也吸引到台湾剧场人吴维纬参与合作,打造出「云剧场台湾」, 7月中的「全球泛华读剧节」在此上线,吸引了大量超乎原本观众群的关注。这样的线上展演「剧场空间」,是透过怎样的机制与设计吸引观者目光?透过这个平台,是否能超越地域、让让更多国际观众看见在地的创作精采?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刺探类型间的跨界 重新省思历史、语言与身体 第19届台新艺术奖与得奖作品
原定於6月初举办的第19届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因疫情搅局,延至7月10日以线上直播方式举行,揭晓3项大奖得主:获年度大奖的王大闳建筑剧场X叶名桦《墙后的院宅》,视觉艺术奖由张硕尹、郑先喻、廖铭和《台北机电人2.0:讯息瘟疫》夺下,表演艺术奖得主则为陈武康X杰宏.贝尔《拢是为著.陈武康》。再度没有外国评审参与决选的这一届,评审团主席黎焕雄表示:「由於没有语言和文化隔阂,这次的讨论效率高且透彻。」而整体来说,「本届作品的共同叙事,是对历史、语言、身体的重新省思,以及类型之间的跨界和刺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