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342期 / 职人的图鉴

国乐器修复师:乐器灵魂的修补者

国乐器坏了找谁修?在台湾,专职的国乐器修复师只有李荣华这么一位。在这条没有前辈、同行者的路上,修复师如何习艺?如何磨刀、练剑,以淬炼天籁?让我们透过李荣华「站在琴的立场」的视点,一探究竟。

PAR / 第342期 / 伫遮 ? 门道

李芷蔚:「人情味」是台湾艺术行政的文化基因

「艺术行政」是个繁复的职称,要能多方沟通,也要懂得灵巧付诸行动。而这名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毕业生,为何舍弃聚光灯下的舞台,远赴台湾从事艺术行政与管理工作?关於港、台艺术生态的幕后门道,听听李芷蔚怎么说。

PAR / 第342期 / 剧场ㄟ冷知识

是抄袭,还是致敬?

都说模仿是最真诚的赞扬,但孰为致敬,孰为偷师抄袭?这需要很周延地讨论始能判定。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引用」手法,或以他人的音乐素材为基础进行再创作,也在现代音乐产业的版权之争介入后吸引来非议与官司。本期「剧场ㄟ冷知识」从5则音乐史上经典的「巧合」、「经典套路」、「再利用」、「撷取」与「取样」案例,一窥音乐创作中「抄袭」与「致敬」,那道隐晦界线之堂奥。

PAR / 第342期 / 编辑 Pick-Up

从声音的角度,重读音乐史

音乐史的撰写大多以时代、风格、地域、人物、乐种、图解等等方式分类,没有一定的准则。只不过,就像音乐的发展相仿,强势的潮流总盖过细微的声音,将边缘与非主流淘洗得一干二净。

PAR / 第341期 / 艺@书

艺术行政也要勇於「艺想天开」

在台湾尚未有「艺术行政」观念的1980年代,平珩就因为「皇冠舞蹈工作室/小剧场」的成立,启动了「艺术行政」人生,「在误打误撞的不得已中,开始摸索这块从没人教过的领域」,累积40年的经验,化为这一本《艺想天开:平珩的创意工作学》,让大家看见艺术行政的各种工作眉角,如何也透过创意支持著艺术的发生……

PAR / 第341期 / 艺@展览

在音乐之河中读取人文瞬间

配合场馆的正式开幕,台北流行音乐中心同步推出了两项展览:一是为期5年的常态展「唱 我们的歌—流行音乐故事展」,透过台湾流行音乐历史中的经典歌曲与相关物件,让观者藉由沉浸式的体验,回探台湾流行音乐的前世今生;一是日本音乐大师?本龙一与艺术家高谷史郎合作的「设置音乐 2-IS YOUR TIME」特展,呈现了日本311海啸中受灾的钢琴、地震的影像及收集地震的数据,犹如凝结了海啸来袭的瞬间。两项展览,都让我们跟著音乐,一探人类文化的轨迹。

PAR / 第341期 / 职人的图鉴

舞台技术指导:启动运转机关的务实管理者

在周书毅与郑志忠携手合作的《阿忠与我》演职人员中,有一个特别的位置——舞台技术设计,取代「舞台技术指导」的角色。本期专访扛下此重任的余瑞培,看这位掌控舞台布景的实践工程,职责繁多,职称难以定锚的幕后职人,如何稳稳启动舞台开关。

PAR / 第341期 / 伫遮 ? 门道

Dub Lau:寻找自己向往的山海

独立工作者飞抵异国,放弃自由身,进入团队担任专职,以双重的「新人」身分,看见了何种台湾剧场风景?本期透过马来西亚的舞台技术统筹Dub Lau之眼,窥探异乡人的自我碰撞与现实壁垒。

PAR / 第341期 / 剧场ㄟ冷知识

芭蕾舞者脚背修炼密技

「芭蕾」源起於义大利的文艺复兴时代,后来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推广下,建立了一系列舞步、术语与技巧美学等标准,方成就了如今的沃土;昔日芭蕾的美学向往,如180度的开跨(Turn out)、强韧有力的抬腿与末梢延伸的足尖等,似乎成为我们对「芭蕾舞者」的刻板印象。但芭蕾的技术执行,确实有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其中,「脚背」就是最广为人知的要求。本文从6大角度深入剖析芭蕾舞者们是如何循规蹈矩,又或者剑走偏锋地冶炼他们的「完美拱形」!

PAR / 第341期 / 编辑 Pick-Up

最好的朋友

2006年,《盛夏光年》电影上映。2021年,《盛夏光年》在疫情趋缓的盛夏尾端,上映了数位修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