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27期 / 剧场快门

舞台下的一把大提琴与它的主人

地点:台北 国家音乐厅观众席 时间:二○一一年三月廿五日

PAR / 第229期 / 幕后群像

科技与表演 无间合作的创作旅程

正当「科技艺术」成为剧场显学之际,观众若非茫茫然不知剧场里的科技与艺术孰为主从,就是举起放大镜极力检视科技与表演是否在混种过程中失了本质。然而,近年异军突起的编舞家/舞者苏文琪,透过和声音艺术家张永达、科技装置叶彦伯等人的合作,以《W.A.V.E—城市微幅》亲身示范了当科技与表演同为创作发起概念时,便无所谓主从问题——缺少任何一端,作品便不可能发展、主题也无从揭露。本刊特别采访YiLab团队,畅谈《城市微幅》的舞台、视觉与声响装置如何并进落实,最终完成一场精采的表演。

PAR / 第226期 / 这样过日子

工作狂男孩 魏隽展

他可能不是太同意这标题。倒不是工作狂的缘故。 采访后的某一天和他再见面,我跟他说,你这过日子法,看起来简直是工作狂。他笑了。 剧场工作狂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多重角色扮演,其次是行事历的空格永远满得像快完成的数独或填字游戏。 演员魏隽展的工作行程目前排到明年后。刚拍完一支广告和电视剧,紧接著是十一月和舞剧场合作的《继承者》,十二月则跟无独有偶剧团的《剪纸人》全台巡演。 导演魏隽展上半年交出了入围台新艺术奖提名的《耳背上的印记》,十月在牯岭街小剧场上演的《男孩》,是去年同样入围台新奖的《偶戏练习:男孩》重演。 「三缺一剧团」的魏隽展,作为核心团员和主导者,也在对外举办的工作坊担任讲师。结束了默哑剧工作坊后,他和团员随即重排《男孩》;明年的演出计画《LAB壹号》也已开始发展。 面对这有如板块持续推挤运动的时程表,他以不变应万变,让生活维持得稳定而秩序。这个部分的魏隽展很不男孩,我突然想起几个剧场朋友开玩笑叫他「阿北」——他是那种进剧场后,会找个角落安安静静练太极拳的演员。 男孩魏隽展,每日恒常练身体练声音,吃喝简单不挑剔,一说话,他独角戏里彷佛莎哈札德的说书人跃然成形。男孩作完一出关於男孩的戏,说是男人了,但我更觉他该变成的,是一只豹——童年时,他总幻想一只和自己同行的豹,保护他又叫他著迷。或许那才是他真正该成为的模样。

PAR / 第228期 / 幕后群像

声音与舞蹈的魔幻遇合

「声音设计」时常被认为是设计音效的人,例如关门就该有关门的声音出现。Yannick认为可以避免「声音设计」被误导的方法是,著重在听觉经验,而非把声音当作在舞台上的一个物件、讯号。这样的听觉经验不仅是给予声音创作者本身,同时给予舞者、观众一个空间。Yannick和表演艺术合作最大的享受和乐趣,就是这种因著所有在场者共享著一个空间,而产生的集体听觉经验。

PAR / 第227期 / 这样过日子

陈毓襄 征服「黑」与「白」

当初知道杂志要选一天跟著她采访时,陈毓襄第一个反应就是怀疑。 「一整天吗?」 我心虚地回答:「尽量不影响原本的作息。」没想到她自己挑了音乐会当天。那场弹的可是整套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啊!这下子,换我开始怀疑了。 下午进了音乐厅静静地在旁边观察著,不料一下子多了好多人,经纪公司、技术人员、公视的录影、特地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前来打气的朋友……很快就将舞台挤满了。原来,这么重要的日子不是将琴弹好就好了,在庞大压力下居然还要处理那么多事情! 钢琴定好位置,一群人移师到休息室时,造型师已在里面摆好了阵仗。坐下后,陈毓襄才有机会将今天的第一份食物一口一口地塞进嘴巴。她安安静静地看者造型师梳化妆,并且适时地请他调整,但慢慢地又恢复了静默,看来有点不妙!等了一阵子,在工作人员频频催促下,她决定不再涂涂抹抹,而是要回到舞台上彩排。冷静地练一阵琴后,时间已经不多,她竟坚持要坐计程车回家小睡。 送走了她回到办公室我也累垮了,休息一会儿回到音乐厅,才知道她请求取消音乐会前这段时间的采访。是的,太多人、太多意见、耽误了时间、也打乱了程序,这时候她亟需一段空白! 音乐会到了,掌声中看她走出来敬礼,嗯,很好,发妆都重新弄过了,心情也整理得不错,独处一下果然是必要的。 其实她可以不用那么认真,但为了让我们拍化妆特地请了造型师、拍手部带我们去看整复师、拍礼服主动要去买衣架,还担心下雨而改了到家里拍照的时间。可不要以为她的生活悠闲,约访的期间,她是在台湾与全世界的音乐厅间中飞来飞去。单打独斗的她即使会调皮地嚷著要喝下午茶,但谁真正知道——聚光灯下观众为她喝采、佩服她有钢铁般的意志,可是在旅途上奔波的弱女子不是遇上了麻烦,就是一阵的孤单袭来,让她一下飞机就蹲在地上痛哭。 我终於可以体会为什么很多才华洋溢的音乐家最后会崩溃了。要奔放又要压抑、要孤独又要被群众包围、要接受掌声同时忍受批评、要镁光灯更要适应黑暗……所有要征服的,就像这整排的琴键一样,黑白相间。

PAR / 第229期 / 艺@书

炽热、敏锐却又温柔看著时代的眼睛

莫虚金(Ariane Mnouchkine,本刊前译莫努虚金)是当代法国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她所带领的阳光剧团,以创意的形式、诚挚的表演感动无数观众,正如她在二○○七年带著阳光剧团首度访台演出的《浮生若梦》所做的,让所有与会的观众,留下一生难忘的剧场经验。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去年十二月出版的《亚莉安.莫虚金—当下的艺术》中文版,由作者法宾娜.巴斯喀(Fabienne Pascaud)透过多次访谈莫虚金而成书,本刊特地选摘其中精采篇章,并搭配介绍专文,以飨读者。

PAR / 第226期 / 艺妙人物事

洪荣宏 走过死荫幽谷 再展炫彩歌声

以〈一支小雨伞〉走红台湾歌坛的洪荣宏,是台语偶像的第一人,深厚的歌唱素养、忧郁的气质,他的歌声一直以来都是许多粉丝心中的最爱。这回,他不但要重新登台唱歌,而且还是挑战演出音乐剧,将在《我是油彩的化身》剧中饰演主角画家陈澄波。重新出发的他,不再沉郁,抛下过往的灰暗记忆,要为台语歌曲找到更多表演的可能性。

PAR / 第227期 / 幕后群像

费心研究实验 扎实功力「为剧场服务」!

国家文艺奖得主、入行超过卅年的林[如,可说是国内剧场服装设计界的第一把交椅!林[如说:「别认为只要能画图,你就能做好这件事。」除了会画设计稿,她也精熟於打版、结构、制作方法,因此在面对执行上的沟通,更能完整落实设计概念。面对创作团队,她随时保持弹性、因应调整;面对执行师傅,她则严格坚持细节、丝毫马虎不得:「绝不跟制作的人改设计,这才是那件衣服的精神」。

PAR / 第228期 / 艺@书

迟到廿年的表演方法,真的过时了吗?

自从乌塔.哈根(Uta Hagen)在一九九一年出版了《演员的挑战》A Challenge for the Actor,这本书从此成为美国剧场表演的学员圣经,在美国表演类丛书的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始终不下,超越了她的前作《尊重表演艺术》Respect for Acting(1973),以更宏观却又更精辟的角度讲述演员的使命、目标和技巧,造福了无数剧场、电视、电影表演者。

PAR / 第229期 / 艺@书

以乐说影 走过莫利柯奈的光影人生

走过光影人生五十年的莫利柯奈,是导演椅旁未真设席,却在导演心中敬重有加、永远虚位以待的电影配乐大师。访谈式传记《莫利柯奈—五十年一瞬的魔幻时刻》以活泼的对谈,受访者知无不言的坦率与真实,创造阅读所能经验最美的心神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