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31期 / 艺@书

若艺术形於阅读、成於书

表演艺术在舞台上夺彩一时,但要转换成书,就又是另一项艺术。近期刚好有莎士比亚的妹妹们剧团、金枝演社与纸风车剧团的相关出版,从历史、私人情感与事件记录等角度切入,呈现了三场精采的纸上表演。

PAR / 第233期 / 艺@电影

他乡,漂泊人生的深刻印记

离乡背井、流离他乡,漂泊的生命离开养成的泥土,总是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透过电影镜头,我们看到「他乡」对剧中人的影响,无论他乡是北京还是印度,或根本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台湾……  

PAR / 第232期 / 艺@书

生命是一场终身徒刑

对一九九○年代就读於美术科系的学生来说,谢德庆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在纽约完成的五件「一年行为表演」作品,像是一则「传奇」。透过《现在之外:谢德庆生命作品》中文版的译介,我们终於能了解谢德庆当时行为演出的全貌。

PAR / 第233期 / 艺@展览

艺术,作为回映世界的镜子

艺术,是一片映照世界的镜子,映照出表象之下的世界。两位录像艺术家——崔广宇与罗斯费尔德,分别在「二○一○极地日志:错误的冰块」与「制造—世界」中,以揶揄、嘲弄的手法,带领观者看到人与环境间制约又荒谬的事实。

PAR / 第230期 / 艺@书

从唐诗到《大地之歌》 跨文化的翻译变形记

罗基敏、梅乐亘两位教授编著的《大地之歌——马勒的人世心声》是一本主题明确的专题研究,梳理译成欧洲语言的唐诗,如何成为马勒的《大地之歌》及其他旁及种种层面的问题。透过书中不同版本「翻译」的并列,中文读者可以一眼追索文本的转化、误读、诠释空间的关闭与增生,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折射。

PAR / 第231期 / 艺@CD

声画交织 蒋勋磁音传「美」

由知名美学家蒋勋解说的《声.情.印象》,是四张不同录音所组合而成的套装专辑,透过音乐与画作的结合,让整体音响变得更丰富、画面变得更有想像空间。专辑不以特定的时代或派别作区分,而是以「主题」的方式归纳;没有刻意找同期音乐家或深奥的旋律来作对应,而以古典、流行、经典改编及全新创作配搭,多样化,但却不干扰原有恬适宁静的诗意。

PAR / 第232期 / 艺@CD

英伦人声 讴歌生命

不安的年代,或许只有音乐能抚慰人心,尤其是如天籁的人声。英国的男中音金利赛德与作曲家塔文纳分别以《战争之歌》与《雅典娜之歌》两张专辑,歌咏生命,提醒世人珍惜爱与希望。

PAR / 第231期 / 艺@电影

星光闪耀金穗奖

作为台湾电影新秀竞技第一擂台的金穗奖,今年展现了更强劲的实力,除了有已获台北电影节、金马奖的作品参与,更有不少作品中闪现星光,屡见专业演员上阵担纲,更增作品可看性。

PAR / 第232期 / 艺@电影

春天,我们与影展约会

四月春暖花开,也有三个颇重量级的轻影展,各有主题与诉求。由两个老外创办的「城市游牧影展」,今年有许多日舞影展的影片,也首度出现老外拍的台湾电影。迈入第三个年头的「金马奇幻影展」有精采的黑色喜剧。新北市电影艺术节则有令人期待已久的温德斯3D《碧娜.鲍许》,还有哈维尔的唯一一部电影遗作。

PAR / 第230期 / 艺@CD

回眸一听 李斯特年三帖补药

李斯特逝世两百周年的二○一一虽然已经飘然远去,但李斯特的身影依然在众多钢琴家的精采录音中向我们招手。就让我们透过在「李斯特年」发行的齐玛曼、郎朗与阿玛德的三张专辑,让你补补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