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28期 / 艺@CD

古调亦新唱 大地的寻根之旅

传唱自远早的古调,如何依然在今日令你的心灵动容?蒙古Haya乐团与歌手黛青塔娜合作的《迁徙》,与泰武国小小朋友录唱的《歌开始的地方》,透过传统音乐的创新,古调也展现了与当代人共振的风景。

PAR / 第229期 / 艺@CD

大师经典重编 飞驰钢琴想像

古典名曲的创新改编,是许多音乐家喜爱的演奏形式。两位钢琴家的新专辑——谢世娴的《狂舞巴哈》与张凯雅的《敲敲幸福的门》,一位用佛朗明哥、夜曲、电音、探戈、钢琴、极简主义等谱曲来重新思考巴赫的意义,一位用爵士来重新诠释贝多芬、李斯特、萧邦、德布西……创意尽在其中。

PAR / 第228期 / 艺@电影

我是谁?该是谁? 好戏就在这里!

一个演员要穿梭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演谁要像谁,就得面临著角色身分转换的难题,要是在同一部电影中,得面临不同人物性格或身分认同时,那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代表著剧情埋藏著重大的起伏,总让人推敲再三或是目不转睛。这个月就有好几部这样的精采电影,吸引你进入诡谲的电影世界!

PAR / 第226期 / 艺@书

关於摄影集 编辑怎么想?

同样展现青春风貌、同样偏近日系美感,近日出版的三本摄影集,却因编辑企画与设计的落差,使作品的呈现有了相当不同的结果。属於台湾年轻作者的两本,透露的是台湾出版社在影像类出版品的缺乏经验与自信,因为缺乏自信与根柢,而让很多很好的影像创作者沦为同一种年轻艺术家的操作模式,太过速成与缺乏经验累积,让作品变成肤浅的自慰与呻吟。

PAR / 第229期 / 艺@电影

因为表演艺术 电影更丰富

这个文章大标看起来有点表演艺术自吹自擂的味道,不过对一月份的这几部电影来说,却是一点也不为过。从芭蕾舞到钢琴家郎朗,从歌仔戏到击鼓表演,又是国际又是台味,能说不丰富吗?

PAR / 第229期 / 艺@展览

笔笔扎实 画下属於故乡的生命岁月

绘画功力扎实的中国画家刘小东,在摄像机器强势的时代,他宁可透过绘画的过程,交代所见所闻所感的世界。去年他首次以自己的故乡辽宁金城为作画内容,发展出「金城小子」系列,描绘变迁的乡土、变老的家人与儿时玩伴,以及同在老化中的自己。相关展览也正在台北展出。

PAR / 第228期 / 艺@展览

涂维政「身体测量」 考掘城市新方法

以穿梭古今、虚实间的幽默,呈现己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是涂维政创作的惯用手法。他的最新个展呈现了「影像.声音.博物馆」、「影像银行寻宝游戏」和「视觉玩具」三大系列,其中「影像.声音.博物馆」利用自己的身体,观察并测度所在的环境,正是装置艺术家涂维政对所在区域的考掘与观察方式。

PAR / 第227期 / 艺@书

通向自我之路

透过当下的感受性,艺术家或是提出创作的诉求,或是积淀为表演的能量——透过《谁怕艾未未》与《刘若楫漱T十六堂课》两书,我们看到了「当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搭建他们的艺术之路——一条通向自我之路。

PAR / 第226期 / 艺@CD

王羽佳、卡蒂雅 灵魂与琴音的美丽相遇

两位同年的年轻女钢琴家:王羽佳与卡蒂雅,都是国际乐坛的明日之星,虽然有著各自不同的际遇,却又在这条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地相遇,同样在今年皆发行了新专辑,分别与拉赫玛尼诺夫与李斯特时空对话,让听者得见她们如何用琴音展现美丽的灵魂。

PAR / 第226期 / 艺@电影

两影展 召唤影迷大出击

十月起,又是各种影展盛会的旺季!在金马外片观摩影展之前,女性影展与高雄电影节就以浩大声势抢头香,丰富的片单出炉,就让影迷目不暇给,走进似真如幻的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