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56期 / 1997年08月号

「跨剧种」的挑战 《钗头凤》南辕北辙的尴尬气质

京剧演员外放,表现手法阳刚而有力;昆剧演员讲究内敛,手法圆柔而含蓄。如何在独特的审美观点下,提升演员素质,与现代剧场技术合作,不断求?、求善、求美。

PAR / 第56期 / 1997年08月号

想欲弹那一调?

越剧版《林投姐》彻头彻尾走著越剧风格路线。无论是布景风格素材、音乐曲调色彩旋律、人物唱念语音、编导重点、舞台画面手法,都不脱越剧舞台形象。

PAR / 第58期 / 1997年10月号

听觉的遗憾 评《吻我吧娜娜》的音乐效果

「歌舞剧」中的歌曲和舞蹈仍应以戏剧需求?主,只?歌唱而唱,就戏剧本身的结构与进行而言,并不具任何意义。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不明的符号

在贝那丁剧院可以看到培松地的最新剧作:《1949:假如6是9》。我们可以去看,我们应该去看。这出戏是不可理解的,有人如此说。是?的:那更好。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有没有诗的剧评呢?

米榭尔.培松地重新修订的《1949:假如6是9》,整出戏一直笼罩著一种完美性的孤独感,那是观者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的疏离,所造成的一种戏剧氛围。在评论这样的演出之时,罗兰.巴特、沙特对於「诗」、「脆弱」的理解,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些帮助。

PAR / 第58期 / 1997年10月号

雅俗共赏 《节妇吟》以假乱?梨园戏

编剧一改传统曲文的抒情描写,转呈具体的心理刻划;而「人模仿傀儡的不能模仿人」,更是梨园戏特殊的身段美学。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爱的救赎 《漂泊的荷兰人》观后

当晚的歌者可说都是一时之选,水准非常均衡,其中担任主角「荷兰人」的瑞士男中音慕夫(Alfred Muff)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陈秋盛的指挥留给歌者充分发挥的空间,在音量上也不会压迫歌者。此次演出,中场没有休息,三幕之间全以间奏带过,一气呵成,张力掌握的很好,完全没有给人疲惫的感觉。蔡秀锦的舞台设计生动活泼,营造了足够的气氛。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不同的诠释,不变的救赎 观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台北这一场表演的导演用了许多后现代声光手法,也袭用布莱希特《高加索灰栏记》戏中戏的元素与布景,他删略了原剧最后「救赎完成」的部分,得到二种张力,一是圣俗挣扎「多头的结」,二是观?更加深层的吟味。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论新本《侠女十三妹》

舞台上的戏,在演出时最忌拖沓。《十三妹》改编本的演出,放在何玉凤替父报仇上面,那么,著重的戏是在刀马,当中夹入了〈悦来店〉与〈能仁寺〉的老套儿在内,不但在老观?的感受上,有新不如旧之感;就是新观?看来,也会感於文武戏份的不能融成一体。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一场更癫狂的「失乐园」 评《天国出走》

严格说来,《天国出走》其实是台北越界舞团一九九四年创团首演《失乐园》的放大版、癫狂版,舞者用贲张的肢体去诠释对混乱年代的热情与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