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号
梦土与现实 评「牛古演剧团」《电话》
戏剧创作者在私下构筑的梦想,最后都得在剧场中亲自面对观?现实的反应。然而,若无法直接让观?喜悦、愤怒、哭泣、欢笑,是不是只有接受被遗忘的命运?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号
从「需要」酝酿而生 评《心机/心肌》一剧的剧场元素运用
「是不是因?自己本身的需要而酿造出来的?」是决定一个作品是否具备说服力的重要关键,以这个角度来看,这出戏仍停留在「观念创作」,观念和落实之间仍有一段距离。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号
繁简相呈 评台北越界舞团的《白》与《蚀》
从实验剧场走上国家剧院,从热闹的歌舞剧跳到纯肢体的舞蹈小品,唯一不变的是这群资深剧场工作者对跨界实验的自我挑战。《白》与《蚀》皆将重点归还舞蹈。《蚀》虽?《白》的两倍长,但后者却获得不少佳评。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号
晦涩、暧昧的自我 「六人创作舞展」所展现的特质
六位年轻编舞者的作品反映了某种世代根源的同质性,呈现现代主义暧昧、晦涩的艺术风格。和蔡瑞月女士一起在四十年历史的中华舞蹈社观赏这样一场演出,令人有时空倒置的错愕。
PAR / 第55期 / 1997年06月号
《中国风.中国火》的中国情结
曹诚渊的舞作将亲身经历的点滴串联,并将感受拚贴成《中国风、中国火》的浮世绘图,反映港人何去何从?
PAR / 第51期 / 1997年02月号
暗夜.金枝.胡撇仔 评金枝演社《台湾女侠白小兰》
金枝演社去年底在夜市、庙口演出「台湾胡撇仔戏」Taiwan Opera,形式上的热闹、混杂,内容上的新鲜、暧昧,让观?有著不同的反应与回响。「但是,我们对他的期望更高一些。」
PAR / 第51期 / 1997年02月号
另外一种「新世代」的组合 评聚点舞团「身体?谁的?」专辑
编舞者们对此次舞展的主题「身体?谁的?」提供不同层面的思考和创作的角度,经由他们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经验,呈现在特殊舞蹈语言和风格里,以传达他/她体会和体悟的生活经验,以及作品的重要意涵。
PAR / 第55期 / 1997年06月号
从「无关四月」看后云门新解
「云门」的舞蹈不会只是单纯地扭动身体,它永远肩负使命、传达讯息、舞以载道。然而「无关四月」有的却只是以身体?主体,让身体在主题、故事、情节之外重做主人,不再?文学、历史服务。
PAR / 第55期 / 1997年06月号
《爷爷的房间》写实如何拿?
感人的诠译,究竟是更内敛的写实?非写实?还是有其他途迳?
PAR / 第53期 / 1997年04月号
保命、救命与革命 评淮剧《金龙与蜉蝣》
别再喊「救救传统戏曲」、「救救某剧种」之类的模糊口号了,想要保命,只喊救命是没用的,让我们一次一次、一个作品一个作品地革命,或许还有保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