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号
用牛刀杀鸡……虽小道,必有可观焉!
从观众不时报以会心狂笑与热烈掌声的反应而言,整场演出的成功是无庸置疑的。其原因莫过於所有成员对於音乐的各种幽默、矛盾、隽永及内涵了若指掌,当加入了庶民、素人的语言与话题作为沟通的桥梁时,这种简单的游戏对团员们只是用牛刀杀鸡,而观众也能获取最真诚而直接的快乐。
PAR / 第218期 / 2011年02月号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荒原》无疑是王墨林近年来所编导的最为成熟的作品。铺满整个实验剧场台面的废旧报纸,幽暗而明灭不定的灯光,营构了一种寥落、沉郁的氛围;诗性的台词产生一定程度的抽离作用,防止演员情感过分沉溺於其中;生命行将走到尽头的紧迫感,促使作者和他笔下的人物,更加急切,更加专注地叩问:何为人生意义?何为终极信仰?
PAR / 第218期 / 2011年02月号
舞场里的骷髅
面对一场其实是由左翼知识人所编织出来的革命场景,理想/幻想/憧憬都不免化作破碎的身影,在毁坏的乌托邦废墟前徘徊浪荡,毕竟,那是过高的浪漫现实主义。然而,迫在眼前的是,与此同时,「革命」已是一种无法抹去的渴望,就算再少的变革,能够击碎「解严」之於「戒严」的虚妄性,都是《荒原》中的一丝生机。
PAR / 第218期 / 2011年02月号
这样的孤寂,太文明。--评五节芒剧团《荒原》
若以剧场主体的观点而论,《荒原》的文字思维层次,拉到了文学巨作的高度,但剧场语汇,少得可怜——这可能是一种刻意的选择(或说矜持)。「那个乌托邦还在吗?」戏里的柱子真的哭了,我的确一度被感染。但我深知,剧场不是救赎的道场或圣坛;《荒原》里的文字、台词如此苍白,观众从何理解曾经千帆过尽的色彩?
PAR / 第218期 / 2011年02月号
河南大锅菜,变身!
从来没吃过地道河南大锅菜的我,这回却品尝到赋予大锅菜新生命的创意料理。这可以说是一锅让人齿颊留香,充满幸福、洋溢温馨的创意大锅菜,好吃归好吃,但是,这还算是原来的河南大锅菜吗?或是,好吃比较重要,是不是原来的河南大锅菜——有那么重要吗?
PAR / 第218期 / 2011年02月号
专注自信的音乐「建筑师」
尽管拥有收放自如的触键与音色变幻,但阿芙蒂耶娃并不耽溺於萧邦音乐中缤纷绚丽的表象。反而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即如同一个精细的建筑设计师般在华丽的色彩与错落有致的节奏中,勾画出她选定的结构支柱与音乐表现的聚焦点。
PAR / 第214期 / 2010年10月号
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评金枝演社《大国民进行曲》
几场矿坑的场景变换,的确与细腻的投影视觉巧妙结合出魔幻的诗意;拟真的农田村落、山边夕阳和芒花白雪,真的都能打动我这个怀旧失落的观众的心坎。可惜,那都是一刹那间共鸣的浪漫而已,我还期待更多事件的回味和戏剧性的咀嚼。
PAR / 第214期 / 2010年10月号
救世主的力量,就是信仰!--评NSO开季音乐会
被许多指挥列为初登板曲目的马勒《第五号交响曲》,当天团员的表现著实令人精神一振。不论是暴烈如雷电咆哮的铜管部,还是浓郁如岩浆原泉滚滚的弦乐部,都为吕绍嘉拿手的块状乐句与绵延乐句,再次近乎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号
冷血交割的热情……--评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海纳穆勒.四重奏》
可惜,前述戏剧情节和历史文本背景的铺陈,全在莎妹剧团的《四重奏》版本,被「剥得精光」。因为被「剥得精光」――包括去除了对话中的口语助词或连接词等,两位演员表现固然敬业,却显得战战兢兢……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号
积木童趣中,仍见游移不定的灵魂-- 评林文中舞团《?》
过去,林文中总在作品里放入太多的概念和意图,难免模糊了焦点,或因为一些枝节而影响了整体的表现。这次,他试图藉童年的游戏找回最简单纯粹的本质,完成了一支眉目较清楚的作品。只是成年的林文中与幼时的林文中之间的安静凝望,使重拾孩童欢乐的窃喜与肩负今日的压力,隐然在舞作中并现,却还是那个游移不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