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自得吟唱恒河之歌-- 评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Kalpa:时光之劫》
全剧不提供戏剧性情节的救赎和升华,编导转身回避了莒哈丝一生动荡迭起的情感冲突,试图用「虚」的文字或情境的象徵来结束这番想像与投射,对我来说,结尾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反而凸显了虚拟叙事的无力。幸好,即使演员黄缘文不是真的作家,至少,他牵著的,真的是他自己的狗。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一场纯净的「奉献」与「吞噬」
开场时厨房食具的铿锵声,与后来两位演员斩钉截铁、呼吸贯彻的台词,交相呼应,带出了吃食和饥渴(或说不满足比较合适)的状态。道具与声音小得恰到好处,空调闷得、气氛紧张得濒临压力边缘,导演没有考虑塑造夸张的女妖造型,私下反而能让这两位质地纯净的演员,义无反顾地为导演理念「奉献」。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符号化时代 无厘头感性
《月球水》尽管「玩」得疯狂,大致来说都谨守舞蹈剧场的特质——舞蹈,原就是身体和空间之间,不断建立出新的关系。只不过每一段建立新关系后,并不企图堆砌成一完整的意义,相反地,却是各种意义的消解、断落。……编舞家流畅操作这些通俗符号,错乱嫁接,从而颠覆原符号所指涉,也释放了我们无形间被万万千千符号绑缚著的心智。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评再拒剧团《美国梦工厂》
尽管守著传统的剧场观看关系,到了第八、九场戏,当演员直陈与自身生活经验相关的情节时,《美》剧便已脱离不了陷入「自我」矛盾——在戏剧叙事中直陈现实自我的虚无和无力,而《美》便走在成立不成立的界限之间;我们被如此提醒著这些演员的真实,便对照出方才所见的一切,是在多严谨而独裁的体制下呈现执行;巧的是,本剧批判的不也是某种一面倒的箝制或权力?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得到快乐就是这么简单?--评表演工作坊《快乐不用学》
《快》的角色与戏剧情境太过简化:何时与宪在的面貌模糊不清,对生命与社会的态度,以至於面对现实而生的痛苦挣扎也太过表象,如强说愁绪一般的做作。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令人不安的「好看的戏」--评台南人剧团《Q&A首部曲》
整体而论,《Q&A首部曲》是一个非常好看的剧场作品,满场观众的热烈反应可为印证。从专业评论的角度来看,编导、表演、设计以至於技术执行,都有一定的水准,尤其是担任主角的蔡柏璋,让一个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转化成为好看的演出,有相当重要的关键作用。…但在走出剧场时,真正让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给人太舒服的感觉。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王羽佳与台湾的邂逅
王羽佳以十足浪漫的风格表现史克里亚宾,并在乐感上带出史克里亚宾最崇拜的萧邦的影子,同时以超技方式的表现弹奏一首左右手完全是八度组成的练习曲,激动澎拜地表现俄国作品的火焰。她那令人屏息而干净俐落的快捷八度手腕技巧,展现了一种职业级的演奏水准。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文化的滋养与静肃的意义--评新舞风2010-法国艾曼纽.盖特舞团
盖特让我们明了了「静肃」的意义。第一支《寂之舞》,当然,是没有配乐的。但更大的静肃的意义,应彰显在他创团之后的首部成功之作《冬之旅》,之后临时抽换上阵的《冬之变奏》,则是——一如节目单所述——它的延伸和一连串变奏的尝试。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以舞之名的自由跳脱-- 评YiLab.《ReMove Me》
《ReMove Me》摆脱既定的现代舞演出框架,没有流畅舞句与规划好的情绪内涵,用以引发观众模拟、体会他人的孤独、悲哀、荒谬等族繁不及备载种种人生情境。苏文琪则想要与观众一起实实在在存在於演出的当下,舞动中的身体不是客观意义的符号,也非编舞者或是观众内心欲望的投射白板,它是各种感官经验与科技元素聚合交织而成,与时、空同在并存,也同样处於流转变动之中。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号
歌声是浪,但见黑暗中斯人走远--评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沙滩上的脚印》
《沙》剧让我惊艳於多重感官与视觉画面联结的新颖――即使制作规模和品质仍显得局促尴尬;假使不将《沙》与一般戏剧相提并论,而能尊重创作者(无论编导、表演者与设计群)对「特定状态」的描绘,那么,对我来说,整体呈现的节奏,既节制又成熟,而演员魏沁如也与导演合作出一种独特原创的肢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