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千人一面的NSO之声
姑且不论第二部分是气力放尽还是整合未尽理想,就像是历史上所有的重要战役都有牺牲吧。这场《千人欢唱-马勒第八》仍为NSO本季夺下重要的一胜。因为他们做到了「千人一面」:近千人只有一种表情——一个彻底、典型的NSO之声。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So Fun, Very Nice!
我想这出「舞剧」最成功的地方,便在它自由游走、进出於写实搞笑、诗意抽离与社会批判之间!深入挖掘主题之余,很少看到年轻人能这么不过於试图「文以载道」,而依然贴近自己的生活、呈现观察!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号
在精湛之后 期待不可取代的灵性
云门舞集2的舞者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下,身体的技术层面当然无庸置疑,但对於生命深度的诠释仍有待加强。特别在《属辈》中,舞者们仍停伫於「模仿」而无法将异己的撕裂精神与抽空情绪,完整地传达!这也是作为一个表演者亟需思考的议题。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号
坦承无知 认真上课
表演进行到此,很显然的,创作者主要著墨的,是技术层面的南管介绍,策略是暴露舞者无知的本身,让观众看到年轻人身上关於现代/传统的捍格,显然大部分观众都很喜欢这种「后设」的手法,因为隔著舞台看到的,可能是同样的自己。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号
回归舞蹈本质的清新勇气
身体性的场域,以贴身的牛仔裤与袜子构成,一反今日剧场喜爱的大目标大论述,编舞家以最靠近身体的小物件著手,一面玩耍物件、改变符号意义成为象徵,城市、人群、地铁车厢、行驶方向……一面让舞者真正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焦点集中在舞蹈动作本身,光是这个朴素回归舞蹈本质的策略,就是一个今日已经难得的清新勇气。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号
召唤的,不再是悲壮
《再见!母亲》一剧,潜流著一股跨文化交流中的剧场能动性,展现在诗性的身体和语言中。这里,展现的并不是转译的企图。亦即,丝毫没有要运用戏剧性的文脉,将一个台湾观众陌生的自焚事件或人物,重现或再现在舞台上。相反地,是以受难前后,对於生与死的价值性质问,往返於全泰壹和他的母亲之间,这便也让表演者与观众一起融入(或没入)在一种召唤中。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号
在现代性中困顿的肉体
通常评论一出戏的成功或失败,剧场空间的使用策略是重要的依据,不能只把空间当作美术的装饰品,剧场与自成一套脉络的美术观念迥然相异,剧场主体在於它的空间是能够发挥出与演出相通的机能性设施。这次《沃》剧让观剧时的视野开展,导演将剧场的空间环境设计出完整的戏剧性呈现,不能不说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号
走调的巴赫赋格律
在《李》剧的剧中人物每一个都是从七○年代各个名人姓名拼贴成为像外星人的角色,这种虚拟化的戏仿已经为我们取代了实在的人物,而导演通过要说的故事,真正想传达的是这个世界的混乱造成相互纠缠,每一个角色都发生一些疯狂、垃圾、无知或道德堕落等等的行为,因此我们想问的是:他所谓常民故事中的台湾七○年代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号
说了不少心底事,还有呢?
《Re/turn》所提供的娱乐,是有品质的娱乐,是需要观众动点脑筋才能受用的娱乐。观众在被娱乐的同时,情感得到慰藉,对人性也多了一些沉思与领悟。只是,这样就够了吗?即便创作者可以提供比其他媒体更有趣、更有启发性的娱乐,但在这样一个充满各种类型娱乐的时代里,难道剧场也别无选择?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号
这一帖,补出了什么?
看「现代剧场大补帖」,不断让笔者回想到八○年代小剧场运动的相似演出,那个囫囵吞枣外国期刊杂志翻译文章,努力揣测学习模仿一知半解的剧场大师理论的年代;这么多年都过去了,能够填满剧场时间罅隙的,竟还是一片空白,而我们的学院剧场教授们,继续执鞭於厚厚的剧场史迷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