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号
穿梭幽冥人间 形塑「人的执念」
无独有偶的新戏《降灵会》,剧名听起来阴暗恐怖,其实是透过「仪式」之名,展现剧场透过「媒介」引发的强烈召唤。故事透过两女一男在「降灵会」现场的对话与追忆,揭露、重塑女作家安其生前不同的个性面向与关注焦点,演出中,安其的灵魂就化身为「偶」,轮流「依附」在三名演员身上,以「背后灵」的方式,突显出「人的执念」。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号
温厚谦逊的机智灵光XX亚伦.班奈 Alan Bennett
温文儒雅的亚伦.班奈,写作范畴不限於剧场,在影视、广播、小说和散文等方面都十分杰出。他擅长在作品之中嘲弄公众和历史人物,但他不操弄语言的狡猾游戏,在他作品中看见的是充满机智的灵光,及对世事怀抱著怜悯、同情还有幽默感。班奈的英式幽默并非那种尖锐批判、机智辛辣型的冷笑话,而是比较敦厚平实、自我解嘲的路线,他笔下的角色往往面临孤独及被忽视的死亡危机。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号
双手演来生旦净末 自述一场人生悲欢
瑞士的洛桑剧院与旅欧多年的布袋戏世家第五代传人杨辉合作演出的《操偶师的故事》,说的正是杨辉家族的故事,一个布袋戏传统在时代纷乱中差点失传的故事。全剧由杨辉负责舞台设计,自行雕刻和操作戏偶,操偶人也是演员。全黑舞台上没有彩楼戏台,而是以台湾视觉艺术家叶怡兰设计的多媒体影像,展现泼墨画「空」的意象。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号
作者已死,那我呢?
纪蔚然自问,莎剧可以被当代剧作家自由挪用、僭越、撒野,但是当演员背著剧本念台词,他们难道不是受到剧作家的支配和控制?「作者已死,那我呢?当剧本上演的时刻,作者死了吗?」剧作家就算死了也阴魂不散。於是他的改编不只疏离地调侃莎翁,让说书人发出「莎士比亚能写擅掰,剧本总是又臭又长,但是他却漏掉了安东尼和女王久别重逢的感情戏」这些议论,也后设地批判他自己这位剧作家,让提词者干谯。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号
血腥荒谬 惊吓喷笑XX马丁.麦多纳 Martin McDonagh
编导事业横跨电影与剧场的马丁.麦多纳,是当代知名的爱尔兰剧作家,他的剧本常被国内的年轻剧团搬演,也是当今戏剧科系学生的必读文本。麦多纳的作品主要关注人类面对暴力行为时的思虑不周与悲惨困境,他写作的对白多取材自爱尔兰家乡的俚语黑话,展现高度机智讽刺和幽默。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号
单人偶戏 海洋深处探询末日救赎
《深海历险记》是出单人偶戏,由提姆.瓦兹一手包办创作、演出。他以独特的手法融合了默剧、偶戏、现场演出、预录的音乐及动画,来呈现一趟海洋的冒险,主题触及环保议题、世界末日与永恒的爱,视觉效果扣人心弦。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号
当京剧碰上莎剧 以虚唤实的跨文化相遇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号
戏中戏中戏 绽放艳后多角光芒
李小平指出,克莉奥佩特拉不只是让罗马大将安东尼沉醉温柔乡的艳后,也是一位女性君主,柔情似水与权谋兼具,不应该只有挤眉弄眼献媚的单一姿态,而要像切割钻石一样,切出艳后更多的内在。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号
他的一生 宛如战后当代音乐史
梅湘一生的创作生涯,可说是一部二次战后的当代音乐史,内容之广、影响之大,廿世纪少有人能出其右,并且著书传达教学与创作理念,尤其是在节奏方面的著述。对於后世的影响,是从西方到东方,梅湘不仅是一位音乐家与艺术家,更为后人树立了大师的典范。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号
炫彩斑斓 构筑音乐天堂
梅湘自称患有类似「光幻觉」的疾病,可在听到声音时同时看见色彩。这种特殊的「联觉」除了让他可以巨细靡遗地写下自创调式及各种和弦的繁复色彩,更让他在音乐评论上独树一帜。对梅湘而言,所有的音乐家都可用「色彩」来区分,像蒙台威尔第、莫札特、白辽士、萧邦等人都是色彩的音乐家。从欣赏、分析到创作,色彩统驭著一切,形成梅湘独特的美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