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83期 / 1999年11月号

海派风华的世纪末惊梦 上昆重排全本《牡丹亭》

新版《牡丹亭》尽管力求以中国古典审美趣味?衡量之准则,其中却面临了现代演剧观念重新解读昆剧艺术演出状态的谋合过程,应该承认,它是尊重昆剧表演的美学规律的,并通过演出手法的革新,灯光、音响、舞台美术的应用,舞台的演出内涵相应地提高了;但是,也有稍走偏斜之处,舞台的整体风格难归一统,牡丹的意象和其他写实部分,似乎在虚实之间摇摆不定。

PAR / 第80期 / 1999年08月号

飞身抢篮板的少年耶!

面对这群自称「庄?俗」的孩子,却让我一次次地感受到由?春体内涌出源源不断的能量与创意,以及一种赤?出没球场贴近土地的律动。他们独特的肢体语言、脱口而出熟悉亲切的母语、令人?节赞赏的台语顺口溜,都让我受益良多。

PAR / 第87期 / 2000年03月号

台湾豫剧近半世纪,张岫云舞台风华六十年

张岫云六十余年的表演艺术生涯,在她卸下戏衫、潜心向佛之后,终因其不容忽视的卓越成就,与多位女弟子在海峡两岸的亮丽表现,又再度使她成??人的焦点。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在今年一月举办的「千禧风华」两岸豫剧联演活动,是一记迟来却隆重的注目礼。在国立戏剧艺术中心成立前夕,面对诸多问题喧腾未定的局势,在此回顾张岫云与台湾豫剧的发展轨迹,更有其积极性的历史意义。

PAR / 第83期 / 1999年11月号

传奇出土,异域还魂 纽约版《牡丹亭》现场目击

纽约版《牡丹亭》不是你我想像的含蓄、虚拟、靠唱念做表?持起来的中国戏曲美学形式。它走的是写实路线,把剧本提及的所有内容尽可能地具象化,它邀请观?直接进入四百年前中国人生活的一段时空。纽约版《牡丹亭》很难用特定的形式框限或解释。或许它更接近舞台剧,或许它是戏曲与电影的混合体,更或许它还原了四百年前演出形式也说不定。

PAR / 第80期 / 1999年08月号

谁的?春?谁在塑造?

当?少年的创意只是不断地复制媒体输送的资讯和印象,只能挪用媒体不断拷贝过的形式和逻辑,除了显现台湾美学?育的匮乏外,戏剧专业知识不普及的情况,也几乎到了令人挫折、愤怒的地步。长远来看,若不在美学、艺术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育加把劲,不设法开发年轻一代对美感和创意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未来的台湾艺术,恐怕只有不断继续移植欧美、日韩文化而禁不起任何考验。

PAR / 第86期 / 2000年02月号

《出埃及》:首部曲

新编京剧《出埃及》不谈琐碎的典章诫命,而让观?见识到了一个景观万千、气度恢弘的异域想像;摩西不见史籍的大逃亡前私生活历历在目,周旋在多个女人与权力的运作之间,「前传」意味显而易见。

PAR / 第83期 / 1999年11月号

「野战之月」的左翼剧场美学

从日本的「野战之月」这次在台的演出,我们看到的是――左翼剧场就是坚持在这样对体制的反抗之中,随著政治状况的改变而一步一步走出与稳定的布尔乔亚剧场背道而驰的美学路线!

PAR / 第81期 / 1999年09月号

批判或继承 京津两地京剧团台北公演后的反思

观?对文革的京剧产品《红灯记》避之惟恐不及,引发文革的名作、四人帮冠以「大毒草」之称的《海瑞罢官》却趋之若鹜,颇有满城争说海刚峰之势,却遗忘「白匪将帮」呼应的不正好是「杀朱拔毛」吗?现阶段宝岛的人民,都得了政治过敏症,我们存著以牙还牙的回击心态,能够将「政治与艺术、戏与史」的界限,理性分辨的观?恐怕不易也不多。

PAR / 第86期 / 2000年02月号

穷则变,变则通 戏班子剧团的「沙沙发发站起来」艺术节

戏班子剧团的「沙沙发发站起来」艺术节,或许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或许剧场发酵的渲染力范围也较小,但是我们看到了小剧场工作者的热情与毅力。

PAR / 第83期 / 1999年11月号

肉体与时间的物体化 《差异.共振# 2》观后

惹人醒目的雌雄同体造型是刘守曜在表演中的「记忆」重现时,对「时间」的物体化(object)所赋予的一个「暗码」。与其从中直观?性别政治话语,我们宁愿视其?肉体的「物体化」;是在「历史的时间」带上,彷佛自己在道路的一侧,「瞬间」看到道路另一侧的自己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