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77期 / 1999年05月号
竞技或对话? (中国)旅程九九
由香港进念.二十面体策划,海?外不同领域华人艺术家「同台献演」的「中国旅程」,已经进入第三年。 演出部分今年请来了北京的孟京辉,上海的张献,台北的魏瑛娟,澳门的李锐俊,香港本地的陈炳钊和荣念曾。其中半数(张献、魏瑛娟、荣念曾)?去年「回锅」的客人。这种组合,持续交流的意义远大於「竞技」,虽然两者并不抵触。
PAR / 第74期 / 1999年02月号
游眠世代的离魂曲
《春季》灵感取自日本十九世纪浪漫派作家泉镜花的小说《春昼》及《春昼后刻》,原书讲述的是一段在阴阳两隔后仍相互追寻的凄美爱情,到了小池手上,意境被无限扩大,连性别的界线也模糊了。百年后的《春季》,勾勒的到底是末世纪的前景,还是忧国者的心像,或者,一切不过是午后寤梦里的浮光掠影?
PAR / 第76期 / 1999年04月号
在雾色苍茫中相对无言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上海演奏会
此次茱莉亚建团五?年来首次上海之行,演奏作品的年代跨越了三个多世纪,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十足的大师风范。
PAR / 第74期 / 1999年02月号
活的化石 汉唐乐府《荔镜奇缘》
此次《荔镜奇缘》,选取了闽南语系中的古老戏文〈荔枝记〉做?演出骨架,以加强「故事情节」?诉求,更加显示「汉唐乐府」立意邀请观?进入南管世界的诚心。
PAR / 第77期 / 1999年05月号
留白之后:葛罗托斯基在卡地夫
一直以来葛罗托斯基被套以不同的思想主义解读,不同的文本呈现不同的葛氏说法,以及随即而来的争议,「葛罗托斯基」已然成?一个复合名词,定义随著文本而漂浮。大师已故,如欧忍辛斯基语重心长地说:「竖一座纪念碑将是让他?正死去的闹剧」。
PAR / 第76期 / 1999年04月号
音乐匣子里蠕动的白老鼠们
布克纳依?实故事改编的《胡锡传》,是多位导演执导下常演出的剧码。今年香港艺术节请来瑟夫.纳殊的舞蹈剧场,又是《胡锡传》另一场跨界版本。
PAR / 第74期 / 1999年02月号
台湾的东尼奖?的不远吗?
报纸广大的发行范围,和电脑网路的新鲜魅力,或许对戏剧推广会有相当成效,但粗糙错乱的评选活动对这样的目标绝无助益, 只会让创作与欣赏的专业知识与态度离我们更加遥远。
PAR / 第75期 / 1999年03月号
巴洛克时期的演奏美学 聆赏柏林爱乐首席独奏家室内乐团
自古以来,不论中外,人们?艺术最高的境界定下了一个标准――?、善、美。柏林爱乐首席独奏家室内乐团首次来台的两场演出,相信?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们,对?、善、美带来新的省思。
PAR / 第73期 / 1999年01月号
在我们故?的永恒废墟 拆开「虚构飞行、给演员S的信」
一九九八年,在一场名?「虚构飞行」的演出中,熟悉黎焕雄剧场的观?,在拆开一封写给不定人称「演员S」的信的同时,也收到一封写给过去剧场的信。重逢其中风采依稀的河左岸语句:覆沓的记忆的图景、回环往复的语言与意识的倒影,将断裂的往事重又接续起来……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号
危机=转机 ?芭蕾创造环境
芭蕾演出经常是八?年代艺术季的开锣主要节目,但好景不常,随著社会风气、文化政策的改变、本土艺术受到重视,相对的芭蕾的演出减少了活动空间。笔者认?如果能适切地将本土文化注入芭蕾创作中,演出和推广并重,必可?台湾芭蕾创出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