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号

高速疾走翻天覆地的「普末」歌剧 龚志成新作《迷走都市》观后

龚志成自己将《迷走都市》定位为解构歌剧(deconstructed opera),他认为这个作品本身建构於音乐上的多重感官经验,有著丰富的叙事及视觉元素,但这些元素却被乐手、歌唱者、视觉艺术家、表演艺术家,以及诗人共同拆解及重新定义。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革命圣洁化的光辉进程 《白毛女》的世纪变貌

在八大样板的舞剧版本中,喜儿从饱受欺负的未婚母亲,蜕变为圣洁的革命圣女。通过不断地反抗,喜儿保全了父权制度下所要求的贞洁,因而具备著巨大的完善价?,更?得予以拯救了。

PAR / 第91期 / 2000年07月号

跨越时空的东西交流 中法合作版《梨园幽梦》法国巡演

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节注意到台湾的表演团体,不可讳言地有部分原因与欧洲的「东方热」有关。这场中、法古典宫廷乐舞的跨文化的的《梨园幽梦》,获得观?的热烈回响,十场票房皆逾八成以上。可说开?了另一种国际舞台的契机。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号

终於听见「室外」的声音 从大安森林公园演出《弄臣》说起

歌剧原本不是为室外演出而作,不知何时起,义大利人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圆形竞技场,在炎炎夏日里,太阳下山后,露天演出大场面的歌剧作品,形成歌剧世界的特殊景观,更成为观光旅游的重要活动之一。

PAR / 第91期 / 2000年07月号

在表演工场唱「独角戏」 记「一支独秀――临界点八女二男的独角戏」

临界点的团址「生活剧场」提供了一个场域,没有任何藩篱,放任、自由、民主,只要是对小剧场演出有兴趣的各路人马,几乎都能够吸纳,具有某种「同侪汇集力」,看似组织结构松散,却像一只变形虫一样,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轮廓、变换自己的面具。

PAR / 第92期 / 2000年08月号

风格与诠释 看《哈姆雷特》与《驯悍记》有感

所谓「原汁原味」这样的说法,不仅语义含糊,而且有如海市蜃楼般虚幻不实。比较?得留意的,恐怕是演出风格与角色诠释的问题。因为这两者直接关系到表演团体――尤其是导演与演员――对搬演戏码的认知与诠释。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拙相」的轻喜剧表演 谈日本「折衷的作品」之《东方见闻录》

没有激情高潮的《东方见闻录》,正是一个轻喜剧。每个片段的独立画面在当下便已经完成其功能和意义,而毋需等待它们累积成为某种情绪高点或戏剧张力。嬉戏的形式与自由的精神,便是作品的精要。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传唱於故事里的希望 从杨维克剧团《一千零一夜》谈起

为了能把「前卫」与「通俗」这两个状似南辕北辙的?念冶於一炉,杨维克剧团一方面积极建构团方与外界间绵密的联系网路和畅通的对话机制,藉以掌握艺术风潮的走向,刺激剧团在创作、营运上的稳定成长;另方面则回归到教育层面,透过相关的推广、研习活动,来做系统性的戏剧扎根工作。

PAR / 第91期 / 2000年07月号

舞踏,昨日渐行暗去的身影 再看永子与高丽的表演有感

当年舞踏给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似乎已平复下来,反而更能抽离那些过剩的表现形式,看到剥开彩裳以后所裸露的身体,竟是与装置、戏服、道具这些构成舞踏场域的符号一样,不过是彰显日本人独特感性的一个符号而已。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号

以剧场书写历史的人 欢喜扮戏团《台湾告白【六】我们在这里》的族群意涵

台湾客家的历史命运,到底根基於抽象的客家?念,还是客家人在历史现场的切身记忆呢?欢喜扮的大多数演员已经用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的记忆,替客家台湾史写出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至於教科书上面的历史,就让他们留在剧场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