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号
没有「糖」吃的耶诞夜 看音乐会形式的《糖果屋》
文化经验移植不易,各演出环节、整体配套思维等问题能够有效果地处理解决,才能真正提升本地表演艺术的素养。
PAR / 第100期 / 2001年04月号
歌舞剧也有春天 看春禾剧团的《爱情哇沙米》
令人无法逃避的是,《爱情哇沙米》再度出现台湾歌舞剧中最严重的老问题――表演人才的缺乏和专业训练的不足。另一方面,令人好奇的是,传播媒体资金的投入,是否意味著台湾的歌舞剧有机会走向更专业、更国际化,也更商业行销的演出规模?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号
摆荡於符号与意象之间 看Pappa TARAHUMARA《WD生之祭》
小池博史对於意象的迷恋,比较缺少的正是对於意象背后精神状态的反映,很容易就变成一个象徵性的符号而已。我们在《WD生之祭》里看到各种意象化的动态图形,可以从中意会到生命的脆弱或战场的阴影,但,我们却几乎感受不到舞台上身体的「现在性」。
PAR / 第96期 / 2000年12月号
「异色莲想」与「意识联想」 看台北民族舞团《异色联想-艺色联想》
年代久远的民族舞蹈有一定保存的重要,但更有重新发展的必要,二者应兼而顾之,一旦执著不化,则艺术空间也将减缩。若只是传承而不发展,可能连传承都会出问题。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号
引发「东方主义」焦虑的《金宝贝》 从台大戏剧系的公演谈起
本剧吊诡的是,「戏中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潮的冲击下付出家毁人亡的代价,但是故事结尾时,「金宝贝」阿安肯定父亲所做的一切改革。剧本的表面「教喻」可以简化为:当东方遇见西方,新旧思想引爆致命的冲突,毁灭后的救赎则寄托在信基督、生小孩,如此这般地才获得重生。这样的命题的确颇令人不安!
PAR / 第100期 / 2001年04月号
再多说一个故事,再多走一段路 看第二代剧团的《铺轨》
第二代剧团以百老汇为基础,却走出了一条回异於百老汇夸耀炫弄的动人情愫,这一点,也许是我们发展中文歌舞剧的过程中所应好好学习的。
PAR / 第100期 / 2001年04月号
舞坛永远的巴瑞辛尼可夫
满堂观?聚集在国父纪念馆?,为一睹舞坛超级巨星巴瑞辛尼可夫的舞台丰采。没想到一晚不见其拿手的古典好戏,反而是平时略嫌冷门的后现代舞蹈。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号
矢z曲音难掩瑕 曲剧版《四世同堂》观后
《四世同堂》改编成曲剧以后,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曲剧夸张一点、反常一点,并无大碍,因为观?的注意力常常为演员的声腔所夺,不会太计较逻辑及像真的问题。缺点当然是难以改变原作的失实之弊。最可惜的是,因为匆匆交代故事、介绍人物,反倒忽略了小说《四世同堂》中那种对北京气氛的营造,作为一出以北京为背景的地方戏,使人觉得「京味」不足。
PAR / 第100期 / 2001年04月号
极限风在舞蹈 从露辛妲.伽尔斯的《协奏曲》谈起
「极限艺术」探索审美经验的相对价?:画作与雕塑不只是占据空间的实体,也刻划出画廊中没有被填满的空间,原本是上下文的展场变成?容的一部分,《协奏曲》就有这个特点。
PAR / 第98期 / 2001年02月号
来自北国的身影 看加拿大温伯尼专业当代舞团
整场演出最吸引人的,是隐藏在舞作中的人文背景。为什么这些舞者的外貌如此壮硕、朴实?舞步可以如此悠闲,这种缓慢的步调是台北人无法体会的,这是加拿大人的文化,也是温伯尼居民共同的身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