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扫描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号

郭雅志领军 唢呐欢腾为国庆生

唢呐一直都是国人熟悉的民间乐器,但除了庙会活动和戏曲伴奏之外,您对它的了解还有多少? 以往唢呐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音量大、音色高亢宏亮,在婚丧喜庆上总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在演奏家们不断改良下,它的表现力增强,不仅能够渲染欢快的情绪,更能够诠释黯淡、沉郁的情感,或模仿人或动物等声响。而唢呐演奏家郭雅志所发明的「活芯」装置正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在提升乐器性能外,其神乎其技的吹奏更使得唢呐成为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独奏乐器之一。十月初,北市国即邀郭雅志来台,聚集乐团唢呐组的好手们齐聚一堂,并且请来国内作曲家赖德和与洪千惠分别创作《奔》及《乐自在.观自在.心自在》两首乐曲,后者更加入了青年优人与国乐团共同合作。最特别的是,国乐团还请来了旅德指挥家简文彬担任本场指挥。在国庆日前夕,北市国将以最喧腾、最欢庆的乐器,为建国一百年吹出快乐的生日乐章。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号

本月我要看 蔡明亮的三出独角戏《只有你》

独角戏迷人之处便在於,舞台上只有演员和自己,那是非常真实、私密,并且真诚面对自我的经验。虽是剧场出身,但在电影界发光发热的蔡明亮,即将在十月份「回家」,应两厅院节目策划之邀,回到离开廿七年的剧场舞台,并一口气带来三出独角戏《只有你》。以五、六○年代的歌曲为主轴,贯穿三位长年与蔡明亮合作的演员:陆弈静、李康生、杨贵媚的日常生活,这次演员在舞台上,和蔡明亮回了家,关上门,仅仅饰演他们自己:陆弈静除了咖啡,几乎不需要任何进食;李康生有鱼的偏执狂热,三两天去海边提回一桶桶海水为它们更换,早早死去的鱼,用报纸安稳地包起、置於冷冻库;杨贵媚体质特殊,她能看见超越具体的魂魄。三位演员在舞台上演自己,演自己的最真实却又最虚幻的日常……我不仅也想像,我们所有的生活、与自己的相处,其实也是一出出独角戏与回望。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演出贝多芬《命运》 扎根在地音乐情

一个信念,究竟能够成就多少事业?本著对音乐和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在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的号召下,创立於二○○四年的Taiwan Connection音乐节(简称TC),至今已迈入第八年。历年来,这些有志一同的乐手们踏遍台湾十余个县市,从个人、团体到结合海外的力量,在各地演艺厅演出外,更举办讲座并且作大师班的教学嘉惠学子。多年经营下来,“TC”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优质的品牌,也已是台湾音乐家们凝聚的力量和依归。 去年,TC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观众留下极高的评价,这些平日在各个交响乐团服务的菁英们一到TC之后的表现简直脱胎换骨。连指挥吕绍嘉都大为惊艳,并且邀请TC与NSO合作,预计在乐季中所设计的「贝多芬系列」中演出。 今年的TC延续贝多芬的热潮,推出气势磅礴的第五号交响曲《命运》,并且挑战荀贝格早期浪漫派倾向的《升华之夜》及莫札特歌剧《唐.乔望尼》序曲。而除了胡乃元及固定班底薛志璋和李捷琦等人外,室内乐独奏家更邀请了大提琴家杨文信,还有高炳坤(Victor Coo)及钢琴家麦可.安德斯(Michael Endres)等。在各个争奇斗艳的百年庆典中,TC不以绚烂的火花吸引注意力,而是深耕文化、与在地情感连结,这一步一脚印的努力值得给予掌声。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声与影」音乐会 向电影配乐大师德勒瑞致敬

好的电影配乐,能够为影片渲染气氛、提示剧情、并且酝酿情绪。配乐的工作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一门专业,早在十九世纪,从事电影配乐创作的,就已经是受过古典音乐训练的作曲家,如法国的萨替(Erik Satie)、俄国的浦罗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都是以古典手法谱写电影配乐的先行者。 一九五○年代末期,法国掀起电影运动,当时涌现的大批年轻导演和作品就像巨浪一样改变电影风貌,而「新浪潮」的巨浪更将电影发展推向高峰。改写法国电影历史的导演高达(Jean-Luc Godard)和楚浮(François Truffaut)不但影响深远,配乐大师乔治.德勒瑞(George Delerue)更是幕后大功臣。曾为电视、电影谱写高达三百五十多部作品的他,作品结合感性与严谨,脍炙人口的音乐让他夺得奥斯卡和多项国际大奖殊荣。而这些荡气回肠的作品,即将搬上音乐厅,由台湾弦乐团偕同多次以主题音乐会方式合作的小提琴家浦利叶演出,以全场的德勒瑞作品向大师致敬。由法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诠释法国新浪潮的创作,将呈现最精准的风味,唤醒观众失落已久的记忆。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号

薛巴柯夫首度访台 演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被德国评论家彼得.柯塞(Peter Cossé)赞誉为「我们这个年代琴艺最佳、最勇於挑战,弹琴最有兴味的音乐家之一」,首度来台的俄国钢琴家薛巴柯夫(Konstantin Scherbakov)不仅是第一届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大赛首奖得主,更以他精湛的琴艺被称为是「当代的拉赫玛尼诺夫」。他的录音,不仅是知名音乐杂志评介的焦点,当他演奏其他作品时,更曾被赞言:「没有人能够弹奏出比他更好的萧斯塔可维奇!」而去年赢得萧邦钢琴大赛,在台湾掀起旋风的阿芙蒂耶娃,在多年前就曾经远赴苏黎世音乐院拜他为师,并担任助教。 近年来薛巴柯夫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所灌录由李斯特改编为钢琴演奏的贝多芬九首交响曲全集。虽然说,总谱弹奏是每位指挥必修的功课,但要以双手在有限的钢琴键盘中弹出整个交响乐团的气势、旋律、音色、各声部的对话等等,是非常艰困的挑战。此次来台,他除了将带来由西洛第与布梭尼改编巴赫的《b小调前奏曲》及《夏康舞曲》之外,更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以及钢琴版的《命运》交响曲。想知道钢琴家如何以十指重新诠释整部交响乐曲?绝对不能错过这场音乐会!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新人新视野「音乐舞蹈篇」 擦撞跨界火花

为培育新一代表演人才,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和两厅院合作举办「新人新视野」创作演出计画,将年轻戏剧、舞蹈创作者引介给国内观众,自二○○八年起至今已来到第五年,今年的舞蹈篇也前所未有地加入音乐人与舞蹈跨界合作,新秀登场,跨出原本专擅领域寻求创作的刺激和火花,令人期待。 今年的新人有「想让声音成为被看见的可能」的音乐人王雅平、与三个亲弟弟组成「长弓」舞团的张坚豪、曾参与「下一个编舞计画」的田孝慈,以及拥有多次国内外编创经验的林素莲。 王雅平的《讽刺诗文》,题名意象强烈,在「音乐剧场」的概念下与编舞者林宜瑾合作,试图颠覆剧场中听觉与视觉的传统主客关系,制造一场实验性的聆赏过程。张坚豪以舞者身分多次与国内编舞家合作,反思舞者的身体若不隶属於某个编舞家而是自己的,该是什么模样?与张坚志、坚贵兄弟三人在《合体》中,表现具一体性又各自独立的身体/舞蹈。田孝慈的《旅人》从生命就是一场漫长旅行的意念发展成舞蹈。林素莲的《细草微风》则脱胎自一段结束的恋情,从中触动创作者思考「爱」呈现在生活的微小事件中,如何被表述、被实践、被分享。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本月我要看 古舞团《回来》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舞蹈作品选择在非剧场的空间呈现,从仓库、废墟到古迹甚至百货公司中庭,藉著演出和空间对话,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演出场域的选择,不仅是艺术家玩形式的创新发想,也展现了表演艺术的有机性。 舞 蹈家古名伸多年来带著舞者征战各种空间,证明「舞台」不设限。十年前的《出走》,到这次她选在自家桃园大溪的百年老宅推出古舞团廿周年特别演出《回来》, 连演廿场,别具意义。除了古名伸亲率三代舞者呈现擅长的即兴舞蹈,还融入戏剧偶戏、影像科技、现场音乐及互动装置。精锐尽出的阵仗,看得出是她想藉老房子 与新灵魂的对照,进行自我生命和创作历程的整理,也让当代艺术的多样元素在百年建筑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有趣的是,舞团还作了演/餐合一的安排,看表演之余,还可以享受当地食材烹调的美食。走一趟大溪,有看有吃,再来个小镇半日游,何乐而不为?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本月我想看 艾马尔钢琴独奏会

还记得当初在电影院里,看到艾马尔成为调音师Stefan Knupfer眼中「超难搞的反派角色」时,脑海中联想到先前在东京opera city聆听艾马尔独奏会的画面,不禁莞尔一笑:那是一场至今仍然难以忘怀的音乐会,艾马尔展现了滴水不漏的绝佳控制力,对於乐曲的各个细节,在艾马尔的 指尖下所营造出来的是百分百权威感。你甚至可以从现场的氛围之中,约略感受到他完美主义(也就是龟毛)的那一面,彷佛每一个琴音在空间中延展的长度都是计 算过似的,现役的钢琴家之中,能够坚持到如此细微者几希。 我相当期待艾马尔的独奏会(尤其是德布西),就是因为他某种程度代表了钢琴界「结合工艺与造诣」的巅峰,相信他将会带来一场扎扎实实的飨宴,让乐友尽兴而归。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新人新视野「戏剧篇」 探讨「人与国」及「人与家」

三度入选「新人新视野」的编导姜睿明,以《约瑟夫.维特杰》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姜睿明说,第一年的《戏剧概论》从个人出发,讲的是自我认同;隔年的《寂寞B姊俱乐部》处理人际问题,触及性别认同。今年《约瑟夫.维特杰》,仍旧关注认同,但框架扩大至社会国家。该剧从一则新闻出发,以德国纳粹为背景而写成,跳接拼贴现实和回忆场景,透过大的历史框架,探讨个体之於社会的处境。 改编自玛莎.诺曼(Marsha Norman)剧作《晚安,母亲》Night, Mother,首次入选「新人新视野」的黎映辰,由母女关系开始,抛出思考轴线,融合演员的生命经验,发展出《妈妈我还要》。不同於原作著墨死亡议题,黎映辰以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解码剧中的「甜食」隐喻。黎映辰表示,食物在剧中展现母亲的焦虑性格,不断喂食的过程,也象徵母亲的爱对於女儿的压迫。最终,母女相互伤害的伤痕累累,女儿选择死去的手段,对黎映辰而言,是女性自我理解的实践,也为了重生,做一个女人。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范德腾带队 漫步布拉姆斯音乐特区

拉著他的视障学生,美籍钢琴家范德腾(John Vaughan)在近两年以另类舞台剧的方式发展出的《弹琴说爱》,在台湾不但受到从不听音乐会的观众欢迎,更前进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一波波热潮。从蓝调到萧邦,流行到前卫无所不「弹」,也无所不「谈」。但在舞台剧的表演之前,殊不知他早以一口流利的中文,开了多场系列讲座,吸引著另一批批音乐爱好著。 从二○○八年开始,他就以「如何成为一个成功又快乐的钢琴老师」、「晕头转向、天旋地转的萧邦圆舞曲」、「俄名昭彰」、「名侦探范德腾」等主题大胆剖析钢琴音乐及演奏技巧,并且传授赢得钢琴大赛秘笈。充满趣味的题材加上唱做俱佳的丰富肢体,一扫教学讲座严肃沉闷的刻板模式。现在,原名约翰的范德腾将要使出他的拿手本领与NSO乐手们合作,跟著喜爱在他活动地区漫步的约翰.布拉姆斯一起去散步。隔著时空,两个约翰的走路也许姿势不同、也许语言不通,但踩著相同的步伐节奏,观众必定听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