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扫描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号
庆祝成军四分之一世纪 流浪者三重奏访台献演
一九八七年组团,蜚声国际的「流浪者三重奏」如今已迈入第廿五年。从成团初期在慕尼黑ARD音乐大赛崭露头角,并赢得了一九九○年美国费施贺夫(Fischoff)室内乐大赛首奖后,在世界各地所累积的好评及人气已使得团队稳坐室内乐最具代表性团体的宝座。 之所以取「流浪者」作为团名,一方面是团队体现了一种内在旅程,紧密地连接舒伯特与德国浪漫主义;另一方面,乐团拥有开放与好奇的心灵,探索从海顿到当代音乐索启发的旅程。出身巴黎高等音乐院的三人,多年来从未更换过成员。他们有一致的意念,心有灵犀的默契更让他们的演奏细腻又充满真性情。不但在一九九七年和二○○○年被票选为「最佳室内乐团」,英国权威古典音乐杂志《弦乐》The Strad也赞誉流浪者三重奏为「流浪者之星」;至今约廿张的录音,更让他们获得法国「音叉唱片奖」及「世界音乐奖」等殊荣。此次演出,三人将带来萧斯塔可维奇、柴科夫斯基及贝多芬的经典钢琴三重奏作品,作为创团廿五周年为台湾观众献上的纪念礼。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号
军队中的孤独个体,为何而战?
当一个国家,连军方都不相信自己有战胜的机会,迷彩军装下的个体要从何寻觅战斗的目的?当家破人亡的战争遥不可及且难以想像,军队体制之於现今年轻人又有何意义?再现剧团新作《迷彩马戏团》,编导叶志伟从投身军旅的经验取材,以「马戏团」的概念借喻,赋予军队寓言的质地,形容在这个与世界隔绝的巨大集团中,结构底层那些失落的无数小兵,丧失了肉体和意志的自由,却又不知为何而战、该捍卫什么的困惑、迷惘和恐惧。 叶志伟表示,「迷彩」是统一性和规格化的象徵,在讲究集体幻觉的部队中,「去个体化」制造了众人团结一体的表面,但事实上却竖立了人跟人之间无法沟通的高墙壁垒,变成在集体之中各自疏离的奇异状态——每个人都不想被孤立,但没有人不是孤独的。全剧以「反人体逻辑」的角度观看军中人类行为的变态、荒谬形式。军人的身体符号与指涉,是生活身体以外的另一种系统,讲求快速、精准、坚硬、直线、次序的标准,植入的过程也造成某种偏执强迫、反自然的精神意识。
PAR / 第225期 / 2011年09月号
本月我想看 西班牙阿塔拉亚剧团《神谕》
政大英文系文学所准研究生,喜欢文学和电影,更爱剧场,目前为曙光剧团团员,专长为音乐剧表演,喜欢的演出类型为音乐剧、戏剧和舞蹈。 一收到两厅院「世界之窗」系列节目的讯息,那醒目七彩的“Hola! Ola! ”瞬间映入眼帘,其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西班牙阿塔拉亚剧团《神谕》的剧照,演员夸张滑稽的肢体表情充满故事性,让我联想到义大利的即兴喜剧,当然,随著现代剧场的发展,这种喜剧形式早已被广泛采用,甚至连莎士比亚的《驯悍记》也用过,但让我感兴趣的是阿塔拉亚剧团还融合了印度卡达卡里(Kathakali)、尹荫q传统戏剧Arja,甚至中国的京剧元素。在这些看似天南地北的表演形式中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义大利即兴喜剧使用夸张的定型角色来发展故事,充满狂欢和讽刺的成分,印度卡达卡里注重手和脸部细微的表情动作,类似日本能剧,结合文学、音乐、舞蹈和戏剧(哑剧)为一体,而尹荫qArja有丑角作为说书人来辅助,带出如舞蹈般细致的肢体语言……这些形式都著重在利用肢体及声音推展剧情,卡达卡里和Arja大多数为宗教故事,跟这次的剧名有异曲同工之妙。《神谕》以荒诞夸大的肢体语言来嘲讽人性的丑态及贪婪,搭配著异国情调的音乐,如此东西方元素撞击的火花,能否像世界之窗Logo那样眩目,令人期待。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号
上帝创造的乐器 魅力无限的人声飨宴
人声,是上帝所创造的唯一乐器,因此自中世纪开始,教会与人们即用最纯净的声音来赞颂上主,而这类的歌声的名字就是「阿卡贝拉」(A Cappella)。近期此类歌唱形式的团队不但在国内外比赛佳绩频传,更以创新的歌唱模式登上国外知名音乐厅。因此两厅院将国内最顶尖的团队齐聚,举办「纯粹人声.阿卡贝拉」,让观众在一场音乐会中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精湛的人声艺术。 成团已届十五周年的「拉纤人男声合唱团」以古典的歌声赢得了西方国家的肯定,至今已获得十七座世界合唱比赛大奖,更曾被国外乐评赞誉该合唱团的歌声是「来自东方的声音奇迹」。由台湾的泰雅族原住民青年组成的「欧开合唱团」,除改编爵士为主要演出风格外,也将原住民古调改编成阿卡贝拉版本演唱。「Voco Novo爵诺人声乐团」的风格更为特殊,将阿卡贝拉与辛弃疾、汉代古诗十九首等古代诗词结合外,还将白灵的新诗、谢宇威的客家歌曲重新演绎成一种华语的特殊风情。而利用麦克风维妙维肖地模仿乐器来伴奏,则在「公共澡堂人声乐团」的表演中作压轴。融合电子、古谣、打击等不同的歌声,整晚的璀璨音响,没有任何「乐器」伴奏!
PAR / 第225期 / 2011年09月号
以书写之紊乱呼应爱情的迷醉
继去年《沙滩上的脚印》以现场音乐、影像、文本与形体,交织折射出法国作家莒哈丝的文字氛围,莎妹剧团导演徐堰铃在新作《迷离劫》中,再以不同的诠 释策略趋近莒哈丝的书写。全剧刻意以紊乱、跳跃、暧昧的叙事手法,围绕著「不懂爱」、「不会爱」、「不能爱」三主题,让涉入爱情的痴迷与写作的艰困、喜悦 相互辉映,捕捉现代人内在情感运动的扑朔迷离。徐堰铃说,《迷离劫》企图藉由混杂的语言系统,精准争取现实情爱中,心灵书写的自由。 《迷 离劫》的文本像是「苏菲旋转」般的诗文,角色延伸自莒哈丝的作品,彷佛饱受爱情古老命题痛苦折磨的鬼魅,交换关於爱情与书写中无可言说的苦难与喜乐。双面 舞台如同声音的实验场域,让收听与发声、看与被看的视线来往,在涉入或抽离中自由转换,将听觉充分视觉化。至於进到剧场的观众,徐堰铃强调,无须细究故事 人物的族谱,而是置身一种诗意又命定的梦境,从复杂的语言和朦胧的氤氲中,扩大关於爱情的幽微感受。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二 Le Duex》 从「水」出发 探询自然与人的生命隐喻
生物的起源在水,细胞从化育成形到组构为繁复的生物,都跟水脱不了关系。而文明初始,人便懂得赋予自己的形体和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宇宙、自然、水、身体,构成了人类第一套隐喻系统,各地神话就是最好的证据。然而,随著人类文化与科技的持续进展,这一套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系统逐渐被瓦解,自然归自然,人类归人类,一分为二的世界,是否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韩国的当代艺术团体SORO,结合了视觉艺术、舞蹈、装置、声响、艺术治疗、生物科学等领域,以剧场展演的形式,呈现对於当代人类生活的微观探索。作品《二》则邀请了法国、西班牙、南斯拉夫的艺术家共同发展,自二○○七年发表后便於日韩澳等地巡演。作品从水和身体等元素出发,藉由人体、声响与水箱装置的互动,制造出细致、连续如波动的表演效果,从中追溯、探寻自然与人的种种生命隐喻,可作为国内观照韩国对於跨界表演潮流的想像与实践。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号
「声振百里」音乐会 「打」破东西界限!
跨越东西方界线的「声振百里」打击音乐会,将由日本木琴天后安倍圭子、来自以色列的皮卡度(Perca Du)打击二重奏及三位北市国乐手李慧、谢从馨与陈盈均齐聚一堂,在团长钟耀光指挥之下共同演出。 七十四岁的安倍圭子是作曲家及马林巴琴演奏家,四十多年前她以毛线、皮革或塑胶材质制作打击棍棒,更与山叶乐器公司合作改良现代的马林巴琴键盘,能演奏五个八度的音域,表现更丰富。另外,她也以擅长同时以六支棍棒演奏而声名远播。而皮卡度打击二重奏由唐马.耶利夫和阿迪.莫勒於一九九六年组成,因外型帅气、演奏默契好而於国际急速窜红,且获得多个奖项。 此次邀请中西双方同台飙鼓,将演出安倍圭子所创的经典作品《棱镜狂想曲》以及钟耀光给二位打击与国乐团的《秦王破阵乐》等曲目,更委托新生代作曲家张琼樱谱写新曲《酒狂》。而为了乐曲需要,本场也将加入合唱团参与演出,一场阵容庞大的音乐会,即将震撼登场。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号
舞诗不绝 《飘》再现经典
在南台湾持续经营文学与舞蹈相遇创作的廖末喜舞蹈剧场,自二○○二年推出第一部舞诗作品《台湾诗歌的舞蹈漫步》后,每年亦以稳定频率推出系列作品,并邀请不同编舞家以南台湾诗人创作进行舞蹈编制,近年并获得李敏勇、利玉芳等诗人对於文学题材的启发,从而使舞蹈与文学、诗结合的制作展演形态更趋完整。○八年起更与昆山科技大学艺文产业创新育成中心透过产官学的合作,将诗、舞、乐结合影像科技呈现,赋予舞诗不同的面貌。 今年,舞团延续去年将既往舞诗系列选粹演出,再次从历年经典舞作中精选四首作品《飘》(陈秀喜诗作/蔡秀贞编舞)、《三位一体》(李魁贤诗作/赖翠霜编舞)、《向婆嚎海》(利玉芳诗作/卓庭竹编舞)及《小鬼湖之恋》(鲁凯族传说/胡民山编舞),以情爱为主轴,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间……面貌迥异而浓烈的情感。舞作加上视觉艺术、影像科技等创新元素再制改编,延伸创作思维的广度之余,也让当代科技赋予作品新风情。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极境之旅》 描绘世界巨变后的样貌
生活在廿一世纪,面对种种末世预言,可能想过,若「极境」不再只是远在天边的南北极地,而是明天过后你我置身其间的生存场景,我们将如何面对?生态变迁、气候异变不只是影像创作或科学研究的题材,更是我们实际遭逢的环境问题,我们的每日生活都是造成这些剧变的小小推手,那么,我们该继续无所自觉地走向可能的文明终结,或是下定决心、著手改变? 8213肢体舞蹈剧场年度演出《极境之旅》便从此一议题出发,由曾获台湾「舞跃大地年度大奖」的美籍编舞家Casey Avaunt编创,与资深音乐人陈世兴一同就末日情景发想,更邀请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学院的乔登.布鲁克斯(Jordan Brooks)及马来西亚籍的林志骏等七位舞者,以跨国多样的肢体和音乐风格,表达创作者想像中世界经历巨变后的样貌,呈现出当地球的四季不再是四季,文明不再进步,大自然被人性的贪婪、食欲、懒惰、功名污染,人类该如何展开更艰巨的极境生活?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号
荒谬笔法,书写家庭的崩毁
屋檐,象徵著家庭的庇佑及保护;屋檐下,表面和乐无事的家庭场景,说不出口的秘密,却潜伏在一家人之间。当屋檐的遮荫消失之后,秘密被揭穿,会造成甚么样的冲击?家人毫不保留的爱,又会造成任何伤害?动见体剧团新作《屋檐下》,由七年级剧场创作者王靖敦编导,剧中藉由因大水冲刷,而失去「屋檐」庇护的一家人,在狭小的空间、隔音极差的组合屋当中,倾听彼此的欲望和秘密,最终发现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家人真实面貌,影射现代家庭结构的崩毁。 全剧在日常生活题材中,注入诗意魔幻,透过疏离的观点,揭开人性的隐晦,「水」的意象贯穿,更带来隐然的对比与多重象徵。在悲哀的家庭氛围中,犀利、荒谬又不失残酷力道的语言,大胆直接的对话与动作,节奏转折明快的情境,形成创作的一大特色。尤其,不同世代间的语言运用,显露出编剧对於语言的细腻观察,例如运用河洛语节奏感强烈又力道十足的特点,塑造母亲的形象,呈现台湾本土传统女性的坚强性格;而年轻一代的语言匮乏无力,也突出新世代缺乏核心价值的焦虑,对比两代间价值认同的差异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