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142期 / 2004年10月号
令人心满意足的鼓神
狄强奈热烈而富旋律感的击鼓立刻抓住了全场的注意力,他的演奏张力强大,强弱像呼吸一样层次分明,表现非常精采。同时他在这一场演出当中,毫不保留地带领乐团前进,站在完全的主导地位让其他两名乐手上来配合,狄强奈甚至以钢琴演奏了一曲,这一场音乐会确实很有趣也很有个性。
PAR / 第139期 / 2004年07月号
双重距离外的《半生缘》
《半生缘》的好处在张爱玲能由原先对笔下角色的叹息与批判,转至宽厚的最终同情;而在胡恩威与林奕华的处理下,原先辛辣的味道淡去,浓浓对张爱玲的缅怀,与对文本瞻仰般的爱,笼罩头尾。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号
三个男人,三种舞蹈观点
许哲彬的《交轨》,整支舞作充满强烈的节奏感。 布拉瑞扬《星期一下午2:10》一舞是关於男子的奇思幻想。 伍国柱的《断章》展现了编舞者掌握舞蹈剧场美学与精神的惊人成熟度。
PAR / 第139期 / 2004年07月号
荒谬剧场中的香港性
一个城市往往会影响剧场对於经典剧本的呈现,而《两条老柴玩游戏》的香港性就是最好的例子。
PAR / 第141期 / 2004年09月号
儿童观点的城市寓言
《速度专卖店》大部分的表演均以夸张而机械性的雕塑动作表现,就儿童戏剧的表演方式而言,确实是大胆的尝试,但是,在讲究表演「速度」与角色「速成」的同时,却失去了角色生活化与性格深化的可能性。
PAR / 第140期 / 2004年08月号
爵士大灾难
主旋律刚开始推进的时候,乐团的表现让我直觉联想到一串锈蚀破损的风铃,音色不佳,乐团的搭配毫无整体感,贝西伯爵大乐团六、七十年来引以自傲的摇摆节奏、独奏者与乐团之间的灵巧互动,荡然无存。
PAR / 第137期 / 2004年05月号
不只聆听,更要观看
《火诫》以三位演奏者席地而坐的吟唱拉开序幕,这个开场不管是在作品的设计上或是演出的实践上,都具有相当的凝聚力。而《击乐画像》所使用的视觉素材,大部分为纯粹的视觉素材,与听觉的结合只占了极小的比例。
PAR / 第142期 / 2004年10月号
诚意十足的名门乐团
第二天上半场的德弗札克第五号交响曲,印象中应是台湾首演。德弗札克在木管鼓号曲所形成的背景之上,叠印正常交响曲的运行,设计十分巧妙,结尾乐段尤其精采绝伦。慕提在歌唱情韵烘托之下,演出强烈的戏剧起伏和波西米亚原野的芬芳,引发听众惊艳连连,三度被请回舞台接受欢呼。
PAR / 第137期 / 2004年05月号
绝佳默契,无懈可击
最见两人功力的当属亚萨的《神奇的圆圈》,长笛必须以吉他为中心,在舞台上转圈,这虽然只是个小动作,但是莫林内尔却深深扣紧乐句与乐章的转换,将肢体的动作更加意义化;而不动的吉他,则稳如泰山,在奔放的音符中不失明确的方向。
PAR / 第141期 / 2004年09月号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石》剧由吕琼?担任编剧、导演,并扮演刘备脚色,吕琼?兼具编导演多项才华,且为歌仔戏界罕见的男性小生。在剧中演技精湛、唱腔优美,尤其以〈哭灵〉一段,串联宜兰哭、艋U哭、彰化哭一气呵成,表现优异令人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