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147期 / 2005年03月号

山海塾的光明美学

被称为「美形舞踏」的「山海塾」,被许多评论家认为失去了舞踏最根本的黑暗叛逆的精神。然而,「山海塾」的艺术家以其凝炼的专注力、诗意的风格和洗练的剧场美,其所建构的舞台世界,仍令人神往不已。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号

文本诠释的不同面貌

以「骚文艺动」为标题的二○○四年国际剧场艺术节中,《终局》、《玩偶之家》与《群盲》是三出现代剧场创作者诠释经典戏剧文本的演出。就文本诠释而言,三出戏有著不同的表现特质,也都多少暴露了些许的遗憾。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号

缠绵后的空虚

摄影机和电脑动画所塑造的视觉意象,除了银幕与银幕之间、银幕与舞台表演之间的「镜象」关系是一种较为不同的尝试之外,并未如预期般发挥更大的功能,更遑论结合舞台上现场的表演产生新的撞击。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号

厨房里的传说

《厨房》正是以戏偶与真人搭配演出,传达出现代生活与传说故事之间的互动想像,议题虽然简单,却具有现代女性的现实思考。

PAR / 第137期 / 2004年05月号

催泪与笑弹的节制与节奏

舞台设计所提供的火云洞里许多旋转门,与孙悟空变身铁扇的角色设定,本是制造层层叠叠喜剧效果的有效工具,然而过於浮滥的进进出出、节奏混乱的变来变去,反而使得「笑弹」变成了「空包弹」。

PAR / 第137期 / 2004年05月号

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论述 七个来路不同的演员如何「独当一面」?

「声腔」是戏曲剧种最重要的特质,却也是戏曲「现代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一般观众连「剧种」是什么的概念都没有的状况下,「当代」一口气找来七个剧种――等於直接撞击了问题的核心,企图将戏曲创新所面临的各个问题一把抓过来思考,这不能不说是很强悍的做法。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号

「敢」弹海顿的年轻人

一向被误解为简易、天真,且没什么惊人效果可发挥的海顿奏鸣曲,郎朗的诠释在清晰高贵中,还能突显出该曲经常被忽略的层次感与戏剧的起伏性。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号

开拓声乐视野

该场演出可以感受到多位声乐家在准备上所下的功夫,尤其在俄文音韵上的力求清晰明确。俄文歌曲钢琴部分,经常被「交响化」的处理,尤其被两位钢琴家表现得生灵活现。

PAR / 第140期 / 2004年08月号

眼睛被宠坏的痛苦

这个演出最大的意义不在於「家庭深层钻探」,而是告诉我们:剧场应该是一个可以看,也可以听的地方,偏废一方,都将是一种灾难。

PAR / 第140期 / 2004年08月号

荷珠与茶馆 经典重诠两样情

对於原剧精神的掌握和戏剧风格的建立,《荷珠新配》呈现出新世代「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的偏好和观念,《茶馆》则仍偏向在传统的框架中寻找新的著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