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传承表演精华 亦须思考当代诠释
我们是否能让更多人看见不同「路子」的歌仔戏特色,并在时代思维不断的更迭中,为这些戏找到存在的理由,而非仅只是「技术的留存」?毕竟,这些戏既要搬上舞台,在技巧传承外,再花时间打磨情节、重新刻画人物,或许会让这一次的「看家戏」更别具意义,不是吗?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反「扁平悲剧」:对现实的重新测量与发现
双线的叙事,一以营造出空洞的存在,一以重新照亮现实的暗区。尽管手法并不强烈、尖锐,但作品确实数度以后设手法跳脱叙述,让思考的可能性,因为疏离而找到穿插的缝隙。喜闹、平淡调性的背后,作者反思了悲剧意义。拾起被主流所抛弃哑现实的同时,也还给了亚里斯多德《诗学》以降的悲剧理解,一个较庄严的面貌。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悲喜双调的成功改编
演出大多时刻都发生在舞台中央,既是家中,也是监狱,彷佛象徵了家庭即是重心、生活就是监狱的概念。又例如,舞台中央是家中,舞台深处是一排墓碑;后面是一排身穿丧服的人群告别,哀悼亲人,而前景在含泪含血地吃饭,哀悼尊严;前景在做爱,翻云覆雨,而后面墓碑冷冰冰地矗立,形成对照。这些场景,藉由生死意象的并置,跳脱出了单一时刻的悲戚,进而以更宏观的角度,勾勒出了人生全图。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点唱机与怀旧片的新制
形式上如点唱机般的《绿岛小夜曲》像是部「新制」的「怀旧片」,取其氛围与情节。但,怀旧片之所以怀旧,也在於拍摄、放映与再次播放的时间差所提炼的情感因素;若失去这些,会否只是一种「取其形」的复制?最后,这个时间点下的制作与播放,究竟是为谁而唱?为谁而播?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溢出於文史之外的想像与诠释
掌中戏做活戏最趣味的地方,也就是这溢出於文史之外的想像空间,然而张居正何许人也?海瑞又何许人也?这或许重要,也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艺师如何诠释出别具特色的人物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向下观看的兴趣,才是重要。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如何告诉你,我所经历的?
六十岁以上的人属成年晚期,其任务是反省,回顾生命,个体检视过去,与接受生命的意义。正面结果是自我整合,对一生感到满意,若统整不成功个体则陷入绝望,因为人生已经走到尽头,很多事情无法重新来过。在华人的社会,把最私密的经验拿出来咀嚼原本不易,藉由艺术的参与,做出坦诚的回顾,让我觉得表演者是勇敢的。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以性为镜,映人生
以性为起点,却不止於性,而是透过各种爱恨情仇、各种日常和奇遇、各种结合与离别,衍生出诸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交织出复杂的人际网络,将作品主题从性与身体延伸到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归结出这六人的类似状态,进而点出了生而为人的共性:穷其一生都在寻求与人的连结,也逃离不了与人的连结。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一出恰似开放的想像
一路铺陈的滴血认亲、遗物并陈等证据,让想像被亲密空间浸淫、因观众经验滋长。剧场与家庭、真实与假造的界线逐渐模糊,创作者在两者之间忽左忽右、突进突出的跳动,让虚构故事与现实事件彼此共生也消解。此时的「我们」与其是相信,更是在扰动里不再讲究细节,安稳且妥贴地进入安排的故事、触发预设的情感。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未辩证的身体 何能回应历史?
我更想追问的,不单是仍待训练与养成的演员/舞者,而是导演几乎理所当然地接受看似继承自欧陆舞蹈剧场的种种现代舞身体表现与语汇。在表演之中看不到这个新成立的剧团与其当代演员对於如何展演、该以何种身体形象呈现,提出必要的辩证与思索。如果身体是物质的,它必然也同时是历史的。站在此刻的台湾,意图回顾五十年戒严经验或重省至今已然八十年的时空维度,提炼取法之道竟是如此简便借用的身体内涵?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主观的史,与焦虑的诗
《白噪音》对时间所进行的简单折叠,形成了一把双面刃,既可能激起关注,也可能抹去脉络。与其把问题归咎於作品,不如把这股折叠背后的动力,诠释为台湾面对佚失中的历史、与新进挑战夹击,所挤压出的共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