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325期 / 2020年01月号
镜、境与尽
清宫戏三部曲个别尝试不同的创作语汇,去面对这些我们熟悉却也生疏的历史素材;但《梦》的编写方法更像在「回避」《康熙与鳌拜》的结构,而刻意塞进《红楼梦》,或许是镜射,或许是硬搭,便能乘著国光剧团「文学剧场」的创作脉络,稳稳向前。这到底是创作方法的尽头?或是编创理念的未竟?
PAR / 第325期 / 2020年01月号
最深的琴音 吐露人生与音乐底蕴
三声部的乐章,第一声部歌唱的线条,不断地断裂与大声直击,二三声部控制在非常小的音量,声部的鲜明只是一种理由,但更主要的是第二声部的伴奏音型才是英雄真正内在的声音。接在风暴般之后的《月光》第一乐章,它的「沉」与「静」堪称之最,此时才明了前曲的直接与快,都是为《月光》而来,钢琴家将两曲当一组作品在铺陈。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英雄再起
由於殷巴尔在国际乐坛的高知名度,随著他接下北市交首席指挥新闻的发布,让北市交在国际乐坛被报导,增添乐团不少知名度。藉著马勒的三首交响曲,殷巴尔激发出乐团原有的深厚底蕴,让老一辈爱乐者找回了久违的北市交,让年轻一代惊讶地发现,台北还有另一个交响乐团北市交,它竟然可以将马勒演得那么好。殷巴尔携手北市交,「英雄再起」应是可期待的。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情感叙事的力量与无力
整场下来,在台上所见的只有人物的情感和状态,并未见人物有因应什么事件而产生关键性的改变,或者有了什么决定,然而这些时刻通常皆是看见人物特性及其成长的所在。的确,此戏从诸多日常日子的组合中,彰显了人情细细的甜美,但当一出戏少了世界观,少了人物信念及价值,甚至缺乏辩证,於是几乎可说是情感先行,在这样的叙事基础下,不仅情感容易失重,连带地也使得内容纯然充满咏叹。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实问题在有与没有之间
这名始终站在「炎性」事发地点旁,以宛如播报员口吻说明事由的人,也为剧本带来前后一致的冷调性。然而这份「冷」,最后却成为贯穿整出作品的主轴。三位主角乘载的议题与痛苦从原先膨涨、饱和、塞满的处境,被转化成宛如幽灵穿梭於不同场景,若有似无的形象。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故事的可能与不可能
我们往往会寄望这类型的媒合创作,在一个作品里就能摸索出这个地方的样貌与过往——只是,期待这种复原或创造,往往是在剧场所创造的故事里最可能也最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纵然《半岛》做足田调、转译情感、保留传统,既无法也不可代表这个地方的完整。 其实,这个「不完整」才是我们离开故事后,愿意继续驻留的地方。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嬉笑怒骂中的家庭悲剧
《盛宴》不仅关乎剧作家个人生命,也是对家庭伦理的深沉思索。向来言简意赅的剧作家,不可能会写出如《长夜漫漫路迢迢》那样叨叨絮絮的长篇作品,嬉笑怒骂的创作意识,也让他避免陷入悲情自怜的陷阱,但《盛宴》的文本仍有如《长夜漫漫路迢迢》的深沉悲剧感:父母子女爱恨交织、纠结难理的关系,在人性、伦常、自由的欲望、情感的羁绊之间拉扯,无可化解的沉重和痛苦,幕落之后,仍如幽魂般流连不去。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唤醒历史的声音
台上以白炽的灯光、充满回音的音场,接连充斥著枪声、齿轮声、脚步声等各种声响,混合一体,建立起审讯现场的诡谲气氛,同时彷佛直观地让观众从听觉的路径,进入了受审当下浑沌且迷离的状态。此戏不藉由打造写实情境来让观众旁观,看似抽离,但事实上是更直接地浸入观众感官,不仅让这场白色梦魇侵入人心,如此不断回荡的共感更进一步地让声音成了串合各零散故事、记忆碎片的主线。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从布袋戏萌芽的当代精神
尽管作品后半翻出的主题别具新意,但在前段未能埋足伏笔,制造孟丽君对自我认同的不同思索。因此就结果看来,全剧内在精神大致断成两截:前半仍是那个讲述女性身不由己的陈旧故事,后半才逐渐浮现自我认同的全新议题。若能进一步改善此现象,剧本确实有以相同素材,提炼出截然不同内在精神、与由当代浮现之核心问题的空间。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仅有喧嚣的一场雨
我以为,《西北雨传说》是以「歌仔戏」(悟远剧坊、兰阳戏剧团)为主体的创作;但,戏曲表演近乎是被吞噬的。这可能是表演者并无法充分展现功法,也源於导演的编排里,让歌仔戏多半成为动作、声音与画面的一部分——当戏曲演员被夹在舞者间,焦点往往会被舞者的动静所拉走;同样地,以量取胜、相对多元的肢体呈现,乍看填充画面,实则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