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318期 / 2019年06月号
剧场里的魔幻日常与瑰丽地方
《海江涌》确实在剧场里打开台江与台江文化中心这两个空间的对应关系,也让这个真实的地方,在人文历史的经验传衍与知识陈列、剧场编创的魔幻再现与虚实代言间,成为一则又一则「故事」,被在场者述说也被倾听。甚至,也让台江不只是一个空间、一个地方,因剧场的媒介与传达,替存在於此的所有人(不只是台江人)找寻土地与自我的意义。
PAR / 第318期 / 2019年06月号
活在过去的历史幽魂
戏偶的多元呈现,确实将整段历史呈现的相当精采,但连续下来,表演性过强,甚至某种程度上,作品内里似乎隐隐显露出了不得不让每个片刻都得充满趣味的焦虑。好在这样的趣味呈现,是表现在戏偶身上,精巧地带出人物生活的种种片段。然而,如此间接而幽微的手法,有时却接著演员直接而满溢的情感投射,使得偶的冷静与人的激昂并置一起,形成对比,略显捍格。
PAR / 第318期 / 2019年06月号
不只是说一个动人的故事
《白色说书人》说了一个动人的亲子故事,但对於作品主题的表现/论述:白色恐怖下的人性真实,却因为它所采用的表演形式,而少了更进一步的辩证思考,真人表演与戏偶操演的结合,应该是相互阐明的,我看到的却是他们的彼此消弭,终究无法共同建立起更有辩证价值的论述。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音乐演奏的时间凝结与量子纠缠
两场的曲目虽均集中在一八三○至五○年代初欧洲浪漫乐派黄金期的部分作品,然因演奏者的表现手法(能量)及演出场域的音响(空间)不同,使我从观众欣赏的角度对於经典讯息的接收与体会产生微妙变化!整体而言,齐玛曼当天风驰电掣的演奏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白建宇那彷佛老僧入定的速度,有时又让我专注聆听到产生一种忘了呼吸的窒息感!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我们仍拖著混乱的脚步在雾里前进
从《快雪时晴》到《当迷雾渐散》,不再借「物」而直指历史中的人物与事件,编剧施如芳似乎逐步解开错综於历史、政治与创作间的牵绊与关系,更直接且直白地面对历史材料及其内部的意识形态。只是,在散文式的书写结构下,《当迷雾渐散》仍多是情感的释放,造成多数人物的动机单薄且无后续行动。於是,戛然而止不只有剧情,更有埋藏於创作背后的言与未言;而欲言又止的也不只是剧中人物,还有创作者自身。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戏曲跨界的两种可能
在这两部作品中,我看见了两个跨界改编的方向,共同性都是取其原著精神与部分情节改编,并运用当代剧场叙事手法,不同之处在於《地狱变》是将不同的音乐类型与戏曲搭配运用,并将日本落语穿插在戏曲叙事之间,创造疏离效果,让戏曲产生了新的面貌;《化作北风》则是在传统才子佳人结构中变体,在观众习惯的结构中大玩当代剧场元素,如演员跳出角色成为其他叙事者等,明显考虑观演关系的重要性。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等待落幕的爱情 永不停演的悲剧
即使剧情单薄,通篇以情绪为出发,却在此剧情性低限的框架中,聚焦於爱情、语言以及人类主体意识的解构,并以更宏观的角度,将情侣关系提升至两人关系、权力政治、存在主义、阴阳哲思、后设戏局的向度来探讨,丰富了剧作格局,也加深了辩证层次。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存在显露於语言销毁之后
对观众而言,两个小时左右的篇幅并没有真正回到虚无,相反地,而是因为所有语言都被销毁,而让背后存在的意义与可能性,变得透风而清楚。在这「零」的空间里——而非男方以语言所建立起的「一」,观众更加了解,是什么曾存在於两个人之间。因为一切建立起的都被毁灭,语言试图为一切做出明确隔间的帘幕,被撕扯下来、丢弃一旁;所以,那些原本无法被填进语言的图表中,被排除、掩蔽的意义们,便自暗处重新显露出来。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布莱希特鼓声再响:还魂抑或除魅?
布莱希特的疏离效果,在过去剧场写实风格盛行的年代,确实就观戏体验和习惯上,带给当时观众不少冲击;时至今日,在深受布莱希特美学影响的当代剧场里,处处可见疏离手法足迹,这项源自於布莱希特的形式思维已不再是布莱希特的「专利」,那么观众是否仍疏离於这样的疏离,或者有没有可能更感亲近而显得麻痹?因此,当这布莱希特的「鼓声」再响,是还魂了,还是除魅了?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透过舞蹈场域,重新容纳边缘
阿波舞的社会意义,是在故事里经由戏谑、悲剧到升华等循序渐进的手段,召唤被社会主流价值所贱斥的边缘、低下与不入流者。以欢乐形象出现在舞台上,高喊欢迎傻瓜的舞蹈,实际上是在呼喊所有被权力推挤到边缘的人,来这里恢复自己的价值、与「人」的身分。遭受不平等待遇者,透过阿波舞展开的全新场域,因此能重返平等,且不必自我抹灭,能同时拥抱过去与现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