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156期 / 2005年12月号

金钻似的高贵音色

爱沙尼亚爱乐室内合唱团以完美无瑕的音准、金钻似的高贵音色还有醇美浑厚的泛音,将佩尔特「乐曲好似在时间不存在的区间里运行,每件事都即将发生,乐曲却永无完成之时」的特色发挥到神秘极致,最终还给予聆听者屏息以待的升华喜乐。

PAR / 第156期 / 2005年12月号

雅致精采的故人之音

下半场演出海顿降E大调第一○三号交响曲。此曲写於一七九五年,因以不怀好意的定音鼓声起头,被赋予《擂鼓》标题。弗斯特一出场在听众掌声未歇之际,就挥棒让鼓声响起,令人怀想当年海顿喜爱制造特效来惊吓聊天、打瞌睡和迟到的听众。

PAR / 第156期 / 2005年12月号

过誉作品的迷思

艾莲妮.卡兰德若的音乐作为电影配乐有著极高的艺术价值,她的善感与细腻使得音乐与影片呈现一致的质地。然而失去了安哲罗普洛斯的剧情意境之后,配乐回复为单纯的音乐作品时,所有在影片中随著乐音蔓延的氛围,当天在音乐厅中遍寻不著,只剩令人难耐的窒息感。

PAR / 第156期 / 2005年12月号

包罗定 绝佳组合的弦乐四重奏

从当晚的演出可以证明,该团仍奉行「技巧乃呈现艺术内里之工具」的宗旨,团员拥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却毫无炫耀的痕迹。内敛、恰到好处的诠释,让音乐丝丝入扣,醇美无比。

PAR / 第154期 / 2005年10月号

如果自由是一种幸福

所有美好的事物以片段呈现的方式堆叠串联在剧场中,而观众,却始终很不自由地在观众席里等待那来自绘本印象的令人心动的共鸣。上半场过去了,叙述仍然在进行,观众只好继续等待下半场,直到董事长误闯达达的家,那一段关於微笑的鱼、关於情感的自由的对白时,角色出现了、关系出现了、情感成真了,才真正让人感觉到自己在看一出「戏」。

PAR / 第154期 / 2005年10月号

唱奏精采,导演创意值得玩味

全剧以男主角阿弗列德凝视怀旧黑白电影片段开场颇富巧思,让音乐厅里最忌讳的镁光灯拍照公然出现舞台上,则无疑再度宣示导演的「革命」意图。第一幕后半众人欢唱《饮酒歌》之际,宾客们将桌子推来推去,跟音乐节拍巧妙搭配,新颖而不突兀,创意绝佳。

PAR / 第146期 / 2005年02月号

礼敬艺术家的历史痕迹

以整体演出效果来看,下半场的演出优於上半场,其因在於下半场的戏剧性较为强烈,同时也摆脱了历史人物认知上的束缚,尤其以情治人员进入舞蹈教室加以威胁的场景,让人充分体认所谓「白色恐怖」的真相,而创作《晚霞》的过程的细腻和人物之间的温情互动,也为演出的动人增添不少光彩。

PAR / 第146期 / 2005年02月号

一点也不「胡搞瞎搞」

《嬉戏》是一个讨喜的小品,在充满娱乐喜趣的氛围中传达了创作者的严肃命题,一点也不「胡搞瞎搞」。

PAR / 第146期 / 2005年02月号

噪音杀人事件

王墨林不以腥煽的内容为创作本意,强大的思想辩证企图原本令人期待,然而剧本的结构松散,文本显得贫弱,少量的台词被大量重复又未给予应有的变化,整出戏陷入喃喃自语的困境。

PAR / 第146期 / 2005年02月号

三星戴花级的绝顶享受

普雷特涅夫在柴可夫斯基《第四号交响曲》第一乐章里演出最多的微妙细节和情感刻画。整体而言,他除了将全曲中心思想(命运由无情力量所掌握)诠释得丝丝入扣之外,狂而不野的高级美学则强化了柴可夫斯基作品里比较偏向法国品味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