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号

既在当代,何必等待?

论表演,五位表演者用尽全身力量撑出表演能量,展现坐科的「工」的优异总成,但仅仅如此;论诠释,上半场硬生生将所有关於基督信仰的台词全改为佛陀经义,移花接木,让人宛如丈二金刚。

PAR / 第151期 / 2005年07月号

这道米汉堡可以再精益求精

河床舞台向来最为人称道的部分,就是细腻的3D手工质感,上下左右都有机关,让整体的空间既具体又营造出一种立体逼人的现场氛围,但这次的作品中,郭文泰与Carl却有几处巧妙地运用2D的视觉效果,让整体的演出在时空感上,打破了因过於精致具象而形成的现实时空氛围,而更加像一场浑沌的梦境。

PAR / 第151期 / 2005年07月号

精采展技,擦亮NSO桂冠

第六乐章〈爱情对我说〉,简文彬将乐团控制得滴水不漏,以扣人心弦的步调逐渐升腾乐曲高潮。弦乐组发出艳丽光辉,木管平衡度漂亮非凡,铜管则众志成城,均匀、灿烂且权威。结尾定音鼓启示录般的连续震撼敲击,将聆听者所投注的情感推向无限憧憬与净化的颠峰。简文彬无疑演出了其事业生涯的里程碑格局代表作。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号

老将挥棒,一场亮丽飨宴

史图伯格和乐团在序奏所设定的情调比较轻盈愉悦,但是等到诹访内晶子一进场,就将整体拉回深沉的俄罗斯忧郁里,主导功力的确非比等闲。她以不过分咄咄逼人的巨型音质和灵感丰富的技巧控制,为第一乐章奠定坚实架构。第二乐章演出高贵浪漫的渴慕表情,日本音乐基金会所出借的一七一四年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昵称「海豚」),也发出足以让乐迷耳朵出油的甜蜜美声。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号

曲目灰暗,演出精采

简文彬让小型乐团演出室内乐般天衣无缝的合奏完成度,表情、气氛与色彩的酝酿也都极为贴近原作精神,充分显示NSO弦乐组的确在国内乐坛首屈一指。整场音乐会的最终印象,就像观赏王建民主投大联盟季后赛对天使队的场次,尽管投球内容精采,却因为洋基队未能赢球而留下深沉的失落感!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号

缺席的歌乐之美

下半场是萧斯塔可维奇的第十四号交响曲《逝者之歌》,同样以死亡为主题,却呈现与前一首迥异的美。NSO的室内乐功力比起以往,大有进步。较为可惜的反倒是独唱者,担任女高音的莎哈裘克只能做到照本宣科地唱出自己负责的部分男低音萨许克比女低音好了许多,但是美丽的诗篇仍然无法真正进入音乐中吟唱。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号

无价的投射

在「环保」这个一点都不新奇的主题下,玛姬.玛汉选择了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来阐述环境的议题,她给予观众的想像空间是微乎其微的。坐在观众席上,虽然能够清楚看到镜子里反照出的各种缤纷倒影,但同时也像课堂上被强迫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小学生,整场反覆毫无发展的动作则如同教条式的口号,毫不停息地对著观众怒吼。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号

在这尘世的风暴中

而那三把电吉他「割」出来的隆隆噪音,那吹得全场墙面动摇、镜像摆晃扭曲的猎猎狂风,没有止息、没有松懈地,让我们无时无刻不置身「在这尘世的风暴中」(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终曲唱词)。你可以说她太过强迫教育、不够随兴、没留缝隙,但这就是一个思虑周密的艺术家眼中的世界。

PAR / 第156期 / 2005年12月号

在思古中透露现代的弦外之音

整体而言,上半场的演出,也许是编导勾勒传记主生平的努力承载了过多的责任自觉而使得演出稍嫌沉闷,到了下半场,抛却了表述完整生平的包袱反而使得演出轻快起来。尤其江湖卖药的一段,有著极佳的剧场效果,另一方面来说,其笔触轻轻却反而能表现出过往历史中,艺术与现实相互妥协的真相,以及民间艺人强韧生命力的侧写。

PAR / 第156期 / 2005年12月号

豪华版的《祭特洛伊》

在表演空间的设计上,创作者似乎意图以「大小」、「远近」、「高矮」等等对比呼应其戏剧内涵,以至於城墙内两侧对坐的观众,在遥遥相对间,观看著平台里外和墙垛上下的演员们在表演空间中的移动,戏剧力量不免削弱在空阔的距离之中而难以真正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