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199期 / 2009年07月号
深度开展的漂流意象
PAR / 第199期 / 2009年07月号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号
现代舞中的「现代性」
邓肯为未来舞蹈所抱持的世界想像,是让身体的神圣性不再回归於上帝的秩序,却是超越秩序而产生多义性及不确定性的自我。现代舞如此追求自我形象的创造,是舞蹈史很重要的发展动力。然而到了《新黑色》,若以凡德吉帕斯的创作观与现代舞初始的邓肯对照,《新黑色》在崩坏的秩序之上,无力再构筑人的神圣形象,身体已是「从头到脚铺满了无法辨识的符号」。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号
裸体芭比身后的「利欲」故事
在这许多令人印象深刻与高难度的片段中,最令人激赏的该属〈裸体芭比〉的独舞,引出创作中的核心。这个看似无神的人工模特儿塑像,身无一物地露出平庸且平滑的粉红色肌肤,但与她那头飘逸金色假发的组合,则填满了观众的想像空间、解答了所有疑问、让人看见失去灵魂的机械化自我……。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号
看戏,正襟危坐?规则,约定俗成?
我要赞赏的不是(再拒剧团)全体演职员精采的呈现,而是这批人诚心诚意所推动的一系列议题探讨,甚至可以称作一次戏剧性呈现事件(theatrical event),更可能可以成为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行为艺术表演;他们对於表演空间的选择,有著革命性的思考,当然,这更免不了有改变观众观赏与互动的尝试与企图。
PAR / 第201期 / 2009年09月号
走在危险的摆荡之间
坐在不适切的中山堂光复厅里看戏,让我必须旁观创作者与剧本之间的交欢,我无法动心体会,只有以有限智商解码答题的困窘。为什么是这样疏离的表演方式?为什么这样转换场次?为什么要用这么一座狭长的红色舞台?的确,魔术很好看,但为什么要变魔术?
PAR / 第201期 / 2009年09月号
偶素谁,您听见了吗?
九十公分高的木偶挺进开口达十七公尺的大舞台,壮哉气魄也。只是,前有宽六公尺的乐池阻隔,加上操偶动作因困难度难以模拟真实,我们无法看见精确的表演动作,总是打打杀杀,「甩来甩去」。距离演出已若干时日后再度回想,这群被「表演」、「操弄」的戏偶,他们演出了什么?说了什么?他们终究只是傀儡,还是可以有主体性?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号
云门次文化的前进与后退
云门二团十年,罗曼菲的时代已然过去,从这五支跨世代作品的身体表现来看,这个小团体的次文化似乎正在改变中,一方面他们要延续云门母体厚重的历史与使命,另一方面,如何继续在都会舞台上展现青春无畏的差异化个性,云二似乎正在一个转变点上。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号
理性与感性 一夜交错的世代风景
林怀民的《望春风》!一个单一舞者穿著像小礼服又有点像私密衬衣的细肩带连身短裙,戴著淡金色假发站在灯火明亮处。她一人先是自己有地没有地作著动作,而后音乐出,钢琴版的〈望春风〉。英国钢琴家史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把这首〈望春风〉弹成有一搭没一搭、如首「叙述版」的曲子,把个女子独处时的幽微、百无聊赖、又白日梦处处、顾影自怜的心情,款款道来,为〈望春风〉这首老掉牙的曲子,带来了现代人人都能懂的新意!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号
在虚拟寓言与现实间自我催眠
《华》剧刻意塑造一个「两极」的工作生态,走在一个模糊的虚拟叙事里,用非常典型的人物,非常表面的对话,来呈现所谓一个公司王朝的权力更迭。小人物李想原在旁白里叙述自己将在十分钟后死亡,似乎成功营造了一个通俗剧悬疑的故事起头;无奈的是,既要满足寓言的象徵,又要铺陈角色的内涵,「十分钟」这个象徵著故事倒叙的时间表,也可能只能是虚晃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