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波哥雷里奇的奇想与绮响--评波哥雷里奇钢琴独奏会
也许像现代的钢琴家发表作品时的看读方式演奏,是波哥雷里奇认为钢琴演奏应可看谱的理由,更也许他所选择的速度表现那么慢和冗长,所以他必须看谱,否则演奏时音是很容易丢掉而忘谱的,因为他的慢是慢到每个音的余音都仔细等,才继续下个音的表现,换气时也留下极长的透气空间,这些也许都是他认为该看谱弹的原因。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热闹的谈门道,懂门道的评热闹--评朱宗庆打击乐团击乐剧场《木兰》
《夜雾》不仅是全剧中唯一专注於玩耍「声音」元素的段落,同时也更是剧场元素完成度最高的一个段落。背谱演奏的团员们为了搭配表演与台步而被适度地封印,此时从声音到肢体的挥洒被彻底地解放。透过《夜雾》的铺陈,团员进入大轴的《凯旋》时,才能极度亢奋、全无鲩爸蒙韪一搏,营造出比上半场结尾的《沙场》密度更高的音墙与节奏。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号
一个「草莽」又「沈重」的说故事者--评流浪舞蹈剧场《展翅》
在现今舞坛的潮流中,《展翅》是个相当特殊的作品——他的「草根性」、他的俚俗性。或许是上次的「教训」和之后的反省吧,这次,伍锦涛更自信地走出自己,找到一群可以信任、托付的工作伙伴,以更艺术、或许更可能属於「剧场」的形式,将他要讲的讲出来。或许讽刺的是:其实更「不草莽」了!然伍锦涛的热情还在,企图心还在,这是他最大的资产。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号
不同世代 诉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评云门舞集2―2010春斗
这次演出,云门2团的舞者们表现了高度的专注力与精确的动作质地,但节目安排上则有待调整,同时把三支抽象又份量沈重的当代舞蹈放一台,对一般观众是吃力的。看完云门2团让人忧喜参半;喜的是台湾的现代舞发展已有相当的水平,忧的是舞蹈生态仍旧陷於曲高和寡的状况,关键在於没有文本剧情、叙事内容的抽象肢体,观众难以入门、理解。
PAR / 第209期 / 2010年05月号
以挽歌书写的身体诗学--评云门舞集《听河》
《听河》跟《水月》不同的是,更为自信地不只是在表现一种纯粹的美学,而能够让舞者的身体承载著暗黑的信息,如:一排人如幽灵般从一个人的背后缓缓走过,映照出影像中那条冥河般的死亡性,更彰显出那一个人在独舞中的呼吸竟是充满孤独;一个虚与实、生与死的宇宙就这样被开启。
PAR / 第209期 / 2010年05月号
苦心驾训.试跑上路--评《寞日寓言》《纪念碑》《贴心》
他们都回归剧场创作的一个基本面:以表演功扎底,三出戏都得透过完整的卡司呈现剧本意涵。偏偏,导演的学问就在调整表演的重量。我很讶异这三出戏的表演,展现了这样的平衡;不过,导演们因为多了平实稳重,便嫌少了胆量与冒险的勇气。
PAR / 第209期 / 2010年05月号
东西方诗人的交会--评傅聪 萧邦钢琴演奏会
傅聪弹奏的特质,基本上是由古典严谨的作曲理解出发,以至讲究内涵和至情至性的浪漫性情,在钢琴音色探索所达到的极致,已有如一幅画风唯俏的水墨;那充满人性的笔触,及人声抽象细腻的敏感,深具灵性,在表现萧邦的抒情和革命气魄上两种同样令人折服。
PAR / 第207期 / 2010年03月号
人生在世,岂「吃饭」而已?!--评两厅院新点子剧展「汤显祖 在台北」
古时每年中秋,苏州虎丘曲会中「穿云击石」的唱腔表现,此时此地的观众自然不能期待――这若从策展角度的「潜意识」推断,真叫人既痛且呕;然而,三团编创者竟能新编文本,各以其认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汤氏对话――而且还不尽能求得知音,其情真挚,是正值得喝采!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号
「郑和」作为后殖民戏剧的历史意象--评Robert Wilson与优人神鼓《郑和1433》
罗氏剧场这样一套特殊的形式主义已成经典,在当代剧场里不但是永恒的,也是不朽的。然而当他将之挪借到他的「东方世界」里,他碰到的并不是一个表现的问题,而是身体的问题。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号
一场美丽的「误读」--评Robert Wilson与优人神鼓《郑和1433》
既然丽波公主出场的时候,后头都能跟著穿著希腊风格服装的女仆/女神,我倒也不难接受终场前那一幕幕「科学探险人物奇观」:鸟人、留声机人、电人和云人,符号联想引领著我们思考:郑和为我们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