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可以不理通俗剧的文化逻辑吗?

最后,整个舞台上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感,故事愈说愈云淡风轻,即使也会有像儿子在母亲面前「出柜」这一场戏的高潮出现,却无济於大部分时间都让观众静静地听著角色单个儿杵著不动说上一大段心情告白,或无动於衷地看著演员以极度单一化的表演方法落下耽溺在悲伤中的眼泪,而这一切却使长达三小时的戏竟显得过於冗赘。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是忏情录,还是和解书?

尽管这是一部出於「记忆」的戏,却有著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观的重述,与客观的追溯。剧中多次在「重现」与「重述」之间交错,中断了情感累积的连续性,有时浓郁有时疏离,连带观众也跟著跳进跳出,不知此刻该投入还是该抽离。这样的定位不明,更让舞台视觉摆荡在写实与意象之间,拿捏不定。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因为如此不完美,而致完美!

四名演员,不论老将、新人,均有相当诚恳、真实的当下感,而台词的白话贴切,融合在台上台下的交流之中,节奏听来又有散文的韵味。不管我有多不愿将这种种优点,归功於主角的魅力,但我仍必须承认,主角确实有著台湾剧场少见的慑人魅力!偏偏,这是靠剧场条件的不完美,才得以全然呈现。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不只是嘻哈的《有机体》

街舞舞者擅长速度、机械关节与弹跳的身体技巧,台湾学院派舞者擅长身体的空间延展性与精准的动作展现,编舞家吸收了两种舞者的特性,但同时又打破他们的身体使用惯性,这是莫苏奇最精妙的地方。不管是在高难度的技术表现,或者具有抒情张力双人舞片段,你不必急於去辨识谁是谁,年轻的莫苏奇处理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两种文化的舞者。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少了反叛嘻哈 只见苍白身体之美

此次穆哈与台湾合作的《有机体》,以古又文的厚重毛线针织服装为主题,相当精采地以身体呈现关於编织、雕塑与时尚,舞台流苏帘幕与从天而降的毛线生物体运用,更是大胆得令人惊艳。可是这场亮点不断的舞作,放在编舞家过去的舞蹈创作脉络,却显得矫情苍白……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燕尾服与夹脚拖之进退维谷

平心而论,广艺爱乐这样冒险与观众硬碰硬的态度与勇气,已是众多表艺团体中的佼佼者。但这个热血青春期的乐团,究竟会成为彼得潘,还是陷入中年危机,端看台湾靓乐能否参透「减的哲学」,不要过分陷入「超限战」的致命吸引力。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号

瞬间与永远 记得与遗忘

若说这一年间,在政策推波助澜下,艺文圈(不得不)弥漫了一股庆典的氛围,那么《Taiwan 365—永远的一天》正采取了同样的庆典姿态,却选择诚恳地数算了我们的日子:那些已发生,我们无力改变的;那些正在进行中,但我们选择遗忘的;以及那些尚未发生,但似乎不可避免的。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号

回望千禧舞菩提

台北民族舞团在民族舞蹈新语汇的开发耕耘,以及宗教舞蹈(佛舞)的题材风格探索至深,似乎亟欲跳脱中国的框架,创造台湾(古典)民族舞蹈的新语汇。……不同於取材自中国传统戏曲程式的古典舞蹈身段,也不全然承袭敦煌舞蹈研究者高金荣教授整理莫高窟中融汇各民族文化乐舞的舞蹈形象……台北民族舞团的宗教舞蹈(佛舞),在动作语汇的使用,走向更为内省、更为简约、更为悠缓与凝练。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号

等待久久酒一次的醇酿--评「吴蛮与原住民朋友」

原住民歌乐细致的线条、叙事的文化底蕴,对应琵琶颗粒感的弹拨乐器特性、中原文化的强烈色彩,在「吴蛮与原住民朋友」演出中媒合,舞台上的表演者不论宾主,都展现专业精采的演艺实力,透过保留各自特色为核心思考的拼贴手法,交互呈现各自的音乐特质,可谓一场双方谨守分际的「行礼如仪」与简练精采的「自我介绍」。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号

那些年,我们曾经笑过的顽皮家族……

从《顽1》的牛刀杀鸡,到《顽2》的去芜存菁,此间实无多少团体,能够有如此快速而积极的改进能力。以此观之,《顽皮家族》系列真的很可能成为时下话题的「定目剧」之热门人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