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摩登歌仔戏 说出创意新蹊径

在保有草根性的原初精神之下,这次演出可谓在现代剧场歌仔戏的一片精致呼声中另辟了蹊径,找到另一条可行之路——青春、草根、颠覆的活泼形象。真实的社会现象,可以留给参与故事其中的每一个人踹共,而歌仔戏的本位与程式,也不再定於一尊,因为谁都可以踹共!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跨越三百年的政治「音乐」剧

无论是和《乞丐歌剧》或是《三便士歌剧》相比,《Mackie踹共没?》与观众的关系亲近许多。如同大多胡撇仔戏一般,在传统歌仔调中掺杂著时下的流行曲风,也许正是在这些「被取悦」的瞬间,才让我们猛然发现「群众情感」是如何轻易地被操纵……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照耀孤独的七彩霓虹灯

就像小应在结尾高唱的《转吧!七彩霓虹灯》,霓虹灯虽然虚幻,却能帮助我们看清泡影一般的人生。废话一般的语言,闪烁空洞,却可以指引孤独的我们,照耀生命中那些说不出的、不废的、真正可贵的东西。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号

《金龙》应是一则奇异且突兀的童话!

德国编剧罗兰.希梅芬尼巧妙地运用生理疾病,暗喻了当前全球跨文化冲击下的创痛、荒谬和病态。同样来自德国的导演提尔曼.寇勒则选择了简约、冷冽的呈现风格,由演员的肢体、情绪和不时疏离於自身角色的意志,来变换这谜样般的寓言。然而,这样的观演风格,强调了导演概念先行的一种「态度」,这与编剧诡变多元的情节,同时挑战著观众一面看戏、一面思辨的能力……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号

如果我可以踏入他人之生命

四十八个场景与十七个角色之间的快速转换,加上演员多次的片刻抽离片刻投射,《金龙》的确让观众很难「入戏太深」;我相信要让导演与文本、演员与角色建立关系,必定也是同样艰辛。也许这也提醒了我们,在金龙餐厅之内以及之外,「认同」绝非一趟廉价的旅程。

PAR / 第235期 / 2012年07月号

双身对照 更见兴亡之慨

除了明清更迭,两位小生杨汗如与李佩颖不断以各自声腔表述挣扎与质疑,清亮悠扬的昆曲与浑厚沙哑的歌仔,很轻易会将明朝的侯方域联想成中国大陆,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湾。本来只是不同声腔的混搭,秦淮烟雨飘进了歌仔戏的挑战,观众甚至忘了还有电子音乐,淡雅有致的韵律也非常适时地点缀了表演。

PAR / 第236期 / 2012年08月号

商务旅馆里的佛洛依德

郭文泰好比佛洛依德,让人跌入像梦境一般逻辑不连贯的意象里,在直接引发生理反应的症候里,挖掘埋藏在体内深处的那个真实的自我。可是,那个自我会不会正像不留人迹的商务旅馆一样,是个空的容器?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号

一曲传唱,一剧搬演

若说这三段演出就包含歌仔戏发展的百年变迁,就是对於歌仔戏历史的还原,这样以简驭繁的方式,显然是很难让人认同的。笔者反倒认为撇开大时代、大历史的企图,这三场折子戏的戏文内容,经过挪移和套用,竟能扣紧剧中人物的处境与命运,使全剧的戏里戏外两个层次产生呼应与对话,而有了时而疏离、时而贴近的美感。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号

出路在哪里?

这没有说出来,或无法简单说出来的阶级倾轧,就是本剧碰触社会现实时,很令人在窒闷中想寻一出口而不可得的重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被资本绑架,或绑架了资本以合谋的社会。在这里,为求生计而置身在这样社会职场的人,有出路吗?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号

当「传统下的独白」遇上「独白下的传统」

俄罗斯传统中无论是爆发力十足的浓烈情感、幅度极为宽阔的表现能力,或是密度极高的变幻莫测,在上原彩子的演出中几乎是手到擒来。但当本能直观地被解放时,那个要求节制、优雅、简约与留白的和式灵魂开始「自由呼吸」起来,就产生了一种极私密、内省、独一无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