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49期 / 2013年09月号

海有对面吗?

吃掉赤鬼的三人又被大海冲回家乡岸上,异己被自己消化,海的对面消失,只剩下笨蛋独坐岸边,感觉吸一口气,海的对面就更接近海这边,吐一口气,海的对面就回到海面上。所以海的对面就在我们的身体里,外来者就困在我们的体内,而剧场应该是他得到释放的地方。

PAR / 第248期 / 2013年08月号

南部春天的祭礼

即便表面的现代与突破的企图,作品的铺陈、推进,其实还是非常芭蕾舞剧的作法。舞者以手势表达著语意,角色有著分配,在庞大的编制里,陈婷玉显得镇定、掌控自在。在不断流动的变换组合中,呼应到每一篇章的松紧、氛围。於是我们看到王国权所饰的编舞家与排练指导一角无声地指示著舞者,舞者有条不紊地上下、组合,随著音乐的章节,画面显得优雅、不著痕迹。

PAR / 第248期 / 2013年08月号

意犹未竟的空间寓言

以卡夫卡写於廿世纪初的小说为开端,延伸关於当今社会人们处境的省思,应该才是这支舞作最主要的目的。地板上充满象徵意味的长条形灯光投射,暗喻囚禁人们的各种无形牢笼;从天而降的床形装置,既是卡夫卡故事里施加酷刑的机器,但同时又暗指现实世界中引诱人们栖息耽溺的事物。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号

在临暗的边界上

这出戏的力道,来自於它总是耐著性子,硬是不将压迫感推向爆点,不将语意模糊说破,就连换场都可以长时间处在视线不佳的昏暗中,可惜当它终於忍不住大声表露情感的时候就露馅了……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号

掀开感官抗争的一页

在这样的潜在性情境下,我们直视了《你用不上那玩意》这部戏的剧场社会学。感官的抵抗是这部戏的潜台词,这在某个方面表述了青年世代的社会抵抗感觉。我们从这样的角度,找到了这部戏的核心命题。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号

去事件化的学运再现

最终导演表现出的是一种「去事件化」的态度与策略,或说,学运在作品里是次要的,参与其中的人究竟面临甚么处境,才是她关切的。但这样的视角,在剧中却不够笃定,有些时候感觉导演抛不开学运那一条轴线,受制於人物与学运的搅和,人物的现实处境因而不够立体。

PAR / 第246期 / 2013年06月号

裸命的剧场

无论椅子上坐的是谁,无论演员没说的话如何解,重点是,演员细腻的动作指引我们反覆阅读记忆里的片段,然后读著读著,发现这些关於死刑的片段,连结的不只是艺术和政治,更精确的说,是美学和法学。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非关死亡,而是生存

这是一出用俚俗的表相,来探索深刻认同问题的戏码。虽然,叙事的节奏总是压过情境的铺排,但也因此加深了戏的荒谬感。因此,《死亡纪事》表现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存。又或说,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细琐杂碎中有一种生命的韧性。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感伤主义的孩子

戏不是好哭就好,更何况感动落泪等於小孩真实,会这样说的八成是个大人。人一长大很容易变成感伤主义的孩子,动不动就要回顾童年抚慰心里的伤,忘了自己当年也很伤人。可是话说回来,如果小孩不撒野,没有伤人的破坏力,他要如何挣脱成人世界订下的那么多死板的规矩,活下来继续游戏呢?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最终,音乐仍是胜负的关键

相对於创意落实与舞台技术的缺失,本次的演出却掌握住观众共鸣的关键:音乐的感动。殊不知成功的文本有如景阳岗的猛虎,成功的改编让你当武松,失败的改编就是盘中飧。至於「疯摇滚.硬台湾」,呃,姑且称做「老虎与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