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号
红鞋女孩的平反
正如踢踏舞在廿世纪初逐渐风行,将舞蹈从芭蕾的权威中解放,其与爵士相呼应的自由节奏也让音乐从学院正统得到自由——在无独有偶的《红舞鞋》中,小女孩所面对的「权威」同样有了一番新解。权威不再是信仰上的道德依归,而成了军国主义般的强权压制,夺去了小女孩的自由,而红舞鞋成了脚炼之外的唯一救赎。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号
寻找当代原住民的舞台诗学
仰赖口述传统的原住民历史,本就是复声相承的多重叙事。在《Pu’ing.找路》中,我看到布拉瑞扬将自己的历史编入他述说南澳泰雅的故事里,也看到原舞者的成员与制作团队如何将自己的目光、舞步与声音融入这庞大的族群记忆史诗之中。
PAR / 第251期 / 2013年11月号
被Logos牢牢捕获的叙事剧场与身体的逃脱
比利时导演盖西耶想借助现代科技,找寻剧场叙事的可能性,反而更远离剧场的核心——套用葛罗托斯基的话:「剧场的核心就是相遇。一个进行自我揭露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建立与自我联系的人。」剧场的作品本就可以表现现代人类的荒芜、孤寂,但不是让自我个体也沉沦在此氛围内无法自拔,甚至助长此一趋势,让舞台成为一处呢喃自语独白的心灵垃圾场。
PAR / 第251期 / 2013年11月号
缺席的丈夫 缺席的想像
身为台湾人,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冲突究竟是为了什么?正如国旗是被自己人所抢下、而抢下的是自己国家的国旗,这所有的混乱恐怕都需要回归「自身」——大我的国族困惑来自於小我的混乱认同。但剧中却仍然停留在过去「认同政治」的架构中,这些女子们所代表的身分族群(外省、闵籍、原住民)正呼应了台湾的族群组合。在身分与身分之间,同样也看不到流动转换的暧昧空间。
PAR / 第251期 / 2013年11月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攀峰乐岭」呈现出指挥与团员之间的心领神会,以及欧巡前的兵饱马壮与跃跃欲试,堪称是NSO迎来吕绍嘉之后,演出效果最灿烂的开季演出。不论是为本乐季、或是相隔十六年的欧洲巡演鸣锣开道,本场「攀峰乐岭」的满堂喝采,对於NSO与吕绍嘉而言,既是擂鼓助威,亦如沙桥饯别。
PAR / 第251期 / 2013年11月号
纠结而壮美的寻根史诗
面对孟加拉血泪斑斑的国族抗争史,阿喀郎的认同与其说是透过血缘,不如说更接近对自由与人性等普世价值的拥抱;换个角度来看,或许正是这些历史的发现让他得以跨越自我和故土间无可回避的差异与隔阂,进而能在心灵上拥抱斯土与斯人,重新找到自我和家族根源可能的连结。
PAR / 第250期 / 2013年10月号
时代从未小过
这也是为什么,九○年代以降,Kuso会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因为嘲讽让我们和一切的团体、信仰、价值,都维持一道安全距离,可是它的代价,就是令人觉得一切都事不关己,不必认真,毋须负责。我认为,这正好也是极尽嘲讽之能事的这出戏,所付出的代价。
PAR / 第250期 / 2013年10月号
哈姆雷特的追寻与顿悟
也许在追寻的过程中,说故事(不论是他人的或自身的)总比赤裸裸地揭露内心容易得多。夹杂在演员施冬麟与真实人生的施冬麟之间,创作者施冬麟相较之下没了那种说故事时的自在。每一次呐喊著梅菲斯特,却都带著同样质感的歇斯底里,让戏剧结构的流动每每在此停滞,而观众也陷入了和创作者一般的焦虑中。
PAR / 第250期 / 2013年10月号
难忘过程不完美 美丽回忆却铭心
这次《大兵的故事》,看热闹的观众或许会眩惑於Blenchman在动画上的强大渲染力,而忽略了音乐家们的努力表现。但未来我们脑中闪过《大兵的故事》时,你绝对不会忘记斯特拉温斯基的音乐与旋律。此时我们才会知道,原来本场音乐家的努力,其实并没有白费。
PAR / 第249期 / 2013年09月号
温醇的暴力
久居国外的赖翠霜在音乐选用上有其新意,群体在地板上快速地扫腿,将心中的激越搭配著音乐里的情绪,表现得很好!一段众人在表面和乐的合照之后,消融在沙发上的神来之笔,更是突破了家庭的伪饰,一针见血,刀刃犹在滴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