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号
旁观他人的痛苦
《乌布王》导演与编剧都选择采取距离的「疏离」,去看待过去的历史。但这一段南非於一九七六年因反对种族隔离政策所引发的动乱,而遭致军警、特务血腥镇压的暴行,却因为时空的距离,和表现手法的陌生化,让观众离得更远。而这样的做法,是否同样让观众置身於旁观他人无关自身痛痒的痛苦,也如加害者一样无感?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号
身体的乡愁
今年的四支作品,在不同层面上如是回应了各自身上乡愁的形式,一种存在的境遇,一节穿过幽深隧道的列车灯束,被缠捆被解开的线索,或是喊啸著的悲伤小丑。我持续期待这个平台不仅带舞者「回家」,更能进而成为新的环扣发生对话之所;让舞蹈的异质风格或观念在此扣连,自我的异境,原是创作重要的情感动能,让创作走得更远一点,想像再远一点,再远。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号
展现了新颖与想像的传统制作
指挥吕绍嘉不时引领乐手力掀狂澜,奏至酣处时,整个乐队都像打了类固醇,连维也纳爱乐都不见得能奏得更大声。但也有无数时刻,乐音极致细腻,澄澈剔透,尤其是木管乐器。我必须特别提到的还有管乐全体、小号首席、长号,以及定音鼓。《莎乐美》光是乐团就足够听众享受。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号
顾小失大的歌剧新诠《莎乐美》
导演最大胆的一笔,落在结尾的五秒钟。当国王喊出「杀了这个女人!」取代莎乐美之死的,却是莎乐美突然拔枪将国王射杀,而黑落狄雅在上方高举双手,士兵们向她致敬……母亲的地位被抬高,回应圣经原始故事:莎乐美本来就是接受母亲指使而行动。但是这层关系之前既无篇幅铺排,突然高举两位女性的胜利,而军方又毫无犹疑立即支持王后夺权,这一切显得勉强而欠缺说服力。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号
戏剧荒谬中 建构生活的真实
两岸小剧场艺术节邀来的对岸三出作品虽各个形式迥异,但皆呈现出一种生活的荒谬性,观照人生百态,针砭社会时政,深掘现代缩影。《九种时刻》串连九个片段,彼此之间并未紧密连结、有效呼应,使整体叙事结构上缺乏层次。《未完待续》如现代的警示寓言,不断提问:「在死前的最后一天,你会选择带走什么东西?」然所有角色皆以刻板形象塑造,人物因缺乏厚度而显得平板。《驴得水》像是富有鲁迅讽刺小说中的寓言色彩,但更像融入了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真假暧昧。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号
是现实,还是美学
资本的逻辑必然创造出服膺这样逻辑的奴隶。这不是人性使然,但,背后必有人性的挣扎。这是戏剧的布局让人们靠近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的根本原因!既然这人性的复杂中,出现了象徵被亲情、逆伦、权势收拢的女儿们,逐一的委身惑问甚而抵拒,最后,演变出女武神布伦希德的抗命。这抗命本身能够辐射出去的意识状态,是情感的周波又或意识的抉择?非常值得探究。
PAR / 第258期 / 2014年06月号
从体现到体感 台湾新身体语汇浮显
即使创作者埋首个体的感觉世界,仍无法不为集体状态所包覆网罗。但资讯满载的一代,已难以囫囵吞咽任何伟大意义的强力灌输,而总东张西望,总是对无所不在弥漫於周身的才感到真实。新的感觉结构召唤著新的创作能量,云门2的新身体语汇虽不是一跃而出,至少是慢慢地浮显当中。
PAR / 第258期 / 2014年06月号
随机独立演出 挑战观众习性
长期以来,多数观众已习惯舞台上的演出元素,都是环环相扣的。此作直接颠覆观者的刻板印象,并斩钉截铁的告诉观众这场表演是各自独立,且内容故意不相干,无疑震荡了许多人重新看待表演艺术。
PAR / 第258期 / 2014年06月号
光影与肉身交织的城市空间隐喻
在《看得见的城市,看不见的人》虚拟的城市空间里,舞者们固执地舞动挣扎的身体,让舞台成为当代资本逻辑主宰下都会发展神话的隐喻。在一切求高、求速、以发展为准则的进步逻辑里,人的存在往往被巨大而隐形的权力结构所牵制,终至隐蔽而不被看见。对此,周书毅以舞者们顽强的躯体作为回应,要我们直视肉身(身体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合体),即使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
PAR / 第258期 / 2014年06月号
在二根弦之间倾述的台北乡愁
王滢是台湾第一位二胡演奏硕士,是接受本土音乐训练而完熟的专业国乐人,不拘泥传统窠臼,享受音乐、分享音乐;强烈的实践意念与行动力在坦然面对艺术自我的颠沛之中,勇於跨步乐当「清贫世代」,赤足站在土地上,犹然保有太阳花一般的朝气,深刻体会著历史时空与生命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