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69期 / 2015年05月号

消亡中的显影

曾经,光是启蒙之爱,但今日的时代课题,暗,才是必要潜入的爱之漩涡。王墨林以《长夜漫漫路迢迢》揭示我们要不停不停地书写幽灵,才有救赎的可能。黑夜里草蔓荒径,路遥而无归宿,家园废墟在一片城市霓虹的氤氲下,更显无光、更如老歌般烟渺。唯有愈往黑暗处走去,才能探索孤独、疼痛、迷惘与消亡,在夜雾里体会光明,这是一种穿过雾墙的摄影,显影时有粗黑粒子躁动。

PAR / 第269期 / 2015年05月号

无法轻松以对的「存在」提问

於王墨林而言,「家是什么」的提问,和「剧场是什么」的提问,其实同样是关於他个人「存在」的提问,而存在,确实是再严肃不过的事。在《长夜漫漫路迢迢》剧中,透过他对自己的提问,两个不合时宜的,不易相处的创作者,展开在两个时空之间的对话,从尤金.奥尼尔凝视著我们的眼神中,我们彷佛也看到了皱著眉头的王墨林,默默地谴责著我们的轻浮。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号

是良师益友?还是最佳损友?

「益者三友,友直(正直无私心),友谅(宽恕能体谅),友多闻(博学而多闻)」三千多年前的老孔子如是说,三千多年后的「谭盾与朋友们」,作曲家、指挥家、独奏家与乐团,各自都为论语做了最佳例证。只可惜当天在《大自然的眼泪》中,一个不小心也顺便验证了孔老夫子提醒的损友面貌。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号

欲字当头,杀!杀!杀!

李团版的《石秀》自承受到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的启发,以佛洛依德理论挖掘石秀潜意识中的性心理,在不能更动《水浒传》原本情节框架中,提供新的理解……小说中以意识流手法细腻勾勒石秀层层心理转折……剧场呈现须立体化平面的文字描写,为迁就舞台场域与演出时间等诸多限制,不得不大力删汰细节,转以极具浮世绘风情的服化装扮,渲染绮丽情色氛围,再安排诸多物件意象成就独特的奇爱风格。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疯者之言,何必非真?

刘建帼之前的剧作,多会在结尾提出诘问与质疑,只不过其多摆荡於抛出问题与虚晃一招之间,至於效果,或仅止於观剧「印象」。至於《我可能不会度化你》不仅提前提出问题、并一再提出问题,逼/使观众「直面」问题。刻意运用重复转换的手法,使一般认定的「常」与「非常」闪现反覆,不但打破看戏的结局期待惯性,更强迫观众即使不耐烦也必须耐烦、不愿面对也必须面对此疯言状态。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号

悬置於「时间忘却」中的肉块

在节目单的文字上有一句这样的话,她说:「日本再度朝向得以发动战争的国家。」Kanoko的「反省哲学」得以让这样无身体化的字面,令人难免产生对现身在帐蓬里的鬼女,看到她们行动意识的一种幻视感。然而,等观众看完她们的演出似乎也都没看到她们的「行动」。而我们看到的还是作为一个日本女性用红色颜料在白纸上绘出一枚「日之丸」,然后将它引火焚毁。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号

介於剧场、现表与现实之间……

《蚵仔夜行军》倾向於以幻想来承载现实,当然,它运用了童话的元素,却不令人感觉是儿童剧的天真无邪又或善意简易分判。从绿牡蛎影射石化污染带来的癌症受害者,将幻想与现实展开无边际的连结,是剧场批判现实不落於意识形态僵化的美学展现。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号

可燃的神话 不可燃的土壤

可燃的神话迸发无尽的乡土意识,这乡愁早已经成为全球不那么自由的资本世界中不可或缺的调料,神话燃烧淬炼的不应该仅止於道德教育与情感抒发,要如何能置放到当下社会脉络中展开更深刻的思索,三缺一剧团已经做了有意思的开始。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号

拒绝社会学解码的肉身兵器

根据导演节目单所言,死者不曾说谎,透过死者亦有机会揭露真实的谎言,然而置放剧场中,并非为了明辨真伪,反而更像在自我审讯中描绘笼统的图像。对亡灵对自我的控诉正是对存有世界的控诉。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号

裸露在伪装底层的欲望

感官欲望透过「吃」这件事,「吃」了只有美味名称的几项菜肴;重点却在於一起在家吃饭,这件唯一仅存的美好想像,转成为欲望的相互吞噬。 这种吞噬的紧张感,倒不是外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身体内部的不断回旋…下降又…上升。但,也就在这里,我们像似少掉了一些现实感,让彼此去建构与观众的抗诘或对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