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号

一场文学与剧场的对话

文学与剧场的对话要如何摆脱对文本的既定认识,以全新的眼光看作品,是一大课题。让我突然想起,学生时代在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中,认识的郝思嘉和白瑞德,让我在观赏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诠释电影《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时,如穿新衣般有点不习惯。但在《红与白》中,我看见舞蹈语汇之外,艺术总监意图援引其他剧场元素为作品寻求更大突破的可能。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号

实力就是硬道理,有时更得靠运气

乐团的实力是什么?在本场音乐会的开场曲,西贝流士的《夜骑与日出》之中,吕绍嘉与NSO就作出了最好的示范。尽管尚在暖身,但从内外声部平衡的织体,主题动机的,????????????,但从内声部的肢体,位法国帅哥,一人揭示与穿梭,不仅代表NSO对於此曲已经充分掌握,也显示吕绍嘉对作曲家了然於胸。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号

写意声响之内外

陈其钢《逝去的时光》,听似传统,实却充满精细地堆叠与安排,汇流传统与现代。演奏过程中,卡普颂凝神静气,持弓稳定,并巧妙地以肩背支持,不经意地发出巨大的呼吸声响,足见他的战战兢兢。在创作抒情写意的内外,在演奏诠释的理性与感性之间,皆充分展现出细腻的铺陈与扎实的训练。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号

实体剧院中的「无实无虚」

近年「进念」似乎面对后劲不继的挑战,作品的概念深度往往追不上华美包装的力度。一个关乎《金刚经》的主题实在可以有力地支撑反剧场或后剧场的探索,但在这作品中未见有刻意著墨。「舞蹈空间」一众年轻舞者身体柔软,爆发力和持续能量均强,他们演出「是舞蹈」,却没有向「非舞蹈」迈进;与松岛诚和杨永德相比,他们的舞台存在感不强,舞蹈於他们仍然是技巧展现。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号

眼里的洞

像火车般的辘辘行进声中,三人齐齐地一起动作。语汇隐晦,但迷人非常!画面壮大了起来,如同非洲的战鼓加上玻璃杯盘的碰击声。三人团团转。无论是情感、叙事、灯光,或是设计、内涵上,这部距前作一年多后的新作已蔚然成家,有了自己完熟的风格,田孝慈成为一位可以期许的编舞家,值得我们正视。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号

崩世代与崩世界

两位导演似乎都使用了说反话的语言策略,但是反话或反讽,通常表现的是对语言的娴熟,他们尽管机智外露,却是用笑闹表现哭不出来,用流行语汇表达他们对自己的感受词穷。他们说反话,是因为丧失直接沟通的能力。请别误会,这不是缺点,反而证明了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年轻世代的处境。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号

摆烂不成反成痞

真实生活的状态不会完全像导演在创作说明所述的如此单纯与单一,还是经由人类复杂的大脑运作,去想像、思索、实践出来的。因此,生命中「摆烂」的状态,也不是在舞台上随便摆几个芭蕾的动作,让没有舞蹈动作底子的人模仿谐拟,引起观众窃笑不已,就是一种摆烂,当「摆烂」成为一种态度的时候,就只是沦为一个流里流气的痞子而已。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号

旅馆很大,创作者不想说清楚它的形状

将观众深锁在旅馆里,玩起蔓生变形知识分子的游戏,出口并非主动阖上书页而是无能地等待时间流逝。另外,还要担心随心所欲安插三两句翻转、后设、嬉闹之词,恐误解线索拼凑,而这或许是许多心思细腻的创作者常有的惯性,将观众如笔下角色般戏弄,却忘了观众只参与你的作品一次,仅仅一次。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号

迟到的马勒

在这场的开季音乐会中,近乎完美的吕绍嘉与NSO,却险险败在好整以暇的磨刀霍霍之上。话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来得早也好,来得巧也罢,我们庆幸还好当天马勒只是迟到,但终究还是降临在吕绍嘉的棒下。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号

凝视、意象及欲望:《玄奘》的Eros美学

睡著的身体如在死亡中一点点渐被时间遗忘成残余的物体,可观看、可触摸、可搓揉……甚而可记忆,因此我们盯著死亡唯一可做的就是正面凝视它,终至因为时间的流失而使得凝视令人恍惚。由於玄奘的睡著让李康生的身体成为客观事实,我们用视线对李康生身体的占据,以为又是对「恍若一种死亡」的凝视,这种美学的反常愉悦引起凝视的恍惚而造成身体存在性的晕眩。但是谁是这个睡著身体的凝视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