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号

有趣的三十突破

「三十」一向擅长戏剧性的经营、处理,这回也是:男角在台上与偶对应著,有著「三十」浓烈的戏剧感,但没那么「满」。操偶师退下,男子於众人瞩目中开启背幕的部分,是个很好的转换。我们看到操偶人/舞者,已以西装、衣架自悬在框架中,也成了衣/偶了!男角拨弄著悬吊的舞者/偶,如拨弄衣橱内的衣裳、将它们排好。男穿上西装,也试著作偶……这种种旋绕著一个主题的钻探、操弄,也是「三十」的一大特色。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号

见过死亡才能明白的忧伤

骑士坠鬼马在小说中的隐喻,跟编舞家意欲表达的「知道」,倒也不谋而合。见过死亡伤痛之人,如同见过恐怖骇人的生物,要向没见过的人说明「它是什么」,恐怕是难上加难。不过,对真的经历过的人而言,恐怕也会同意,它真的「太多了」,能有一个作品来帮忙传达与诉说,无疑是健康的。

PAR / 第56期 / 1997年08月号

演出评论

大骆驼舰《死者之书》 古名伸与梅卓燕双人舞展《她们在跳舞》 组合语言舞团《「XX」的春天事件》 绿光剧团《结婚?结婚!办桌》 国立艺术学院《记得香港》 国光剧团《钗头凤》 再兴?年越剧团《林投姐》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李尔王》疏离效果所揭示的真实与剧场的无用

欧利维耶.毕骨子里是如此悲观、无望、愤世嫉俗,其心态更接近「荒谬剧场」剧作家对於生命虚无的态度,犹如尤涅斯柯所述:「荒谬就和没有目的的存在……人一旦和他宗教的、形上学的、和先验的根源切断关系,他就失落了。」欧利维耶.毕自己从《李尔王》看见弥赛亚降临的预言终结,因此,在他所诠释的《李尔王》中,让观众看到人类所有的行动,均变得无意义、荒谬、无用。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终点前,打乱了前九十分钟的酝酿

马勒在删除第三槌的同时,亦削弱了该高潮点的管弦乐强度与厚度,这自是为了降低该处的戏剧性,为随后内敛沉重的低音铜管悲鸣建立更合适的情绪背景。然而,当晚的大槌音色颇为响亮,即便击乐家已明显地用轻於前两槌的力道击打,却仍显得突兀,更别提上下台阶的动作在视觉上多么戏剧化了。曾造就神奇时刻的眩目震耳,就这么在终点前,打乱了前九十分钟积累的深沉凝重,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灵体与肉体的差别

台湾正面临著剧烈的交替,面对著过去与在地,有著虽然分裂但共同的情感记忆;反而是面对未来与国际时,难以化解自身的主体性危机。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面对他者是一种痛苦的相遇,因为找不到表达的基础、对话的理由,更别说,欣赏他者的存在。灵体与肉体,永远是人命的挣扎;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如何正面迎向集体潜意识,找到肉体的自在与灵命的归依,是台湾无法逃避的挑战。

PAR / 第81期 / 1999年09月号

陶醉之外 穆特与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在第二乐章接第三乐章之间的短暂装饰奏,穆特竟然依旧运用滑音带过,突然间,似乎克莱斯勒与过去被公认演奏贝多芬最佳名盘的那些名小提琴大师们,全部被刮了一巴掌!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号

身体与语言交融的华丽飨宴

开场这段无声的身体表现,接续而来进入第一场年轻贵族之间的谈话,男演员从无角色区别的身体,转换成剧中有名有姓的贵族身分,竟毫无捍格、没有违和感,让原著剧本中,安排几个衣著华丽的年轻贵族,手里拿著假面具,在平台上谈话的平板舞台指示,转变成充满动能、活跃的身体动作去带出台词,开场的场面调度,已令人印象深刻。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号

疯狂的产出

这次耵涟e现或许是「矜持」且,也许,不“friendly”的。年中苏威嘉呈现多年来探索独舞肢体可能性的《自由步》,或也是一个不想再自溺於先前成功、另辟山头的尝试:饱满而情绪深入、百无禁忌!已走到一个正视自己现今阶段的处境。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戏剧语言文本与身体动作之间的罅隙与捍格

舞者所用的身体,与一位作家所使用的语言一样,不仅止是表达的工具,亦是主观存在的状态,以及体认外在世界的方式。当放弃掉作为表述的身体,采取文本的语言来代换,犹如一片片肢解自我的残体,重新被贝克特的文本拼装起来,却再也不是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