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41期 / 1996年03月号
如倾听朋友诉情的小品 《手提箱女子的肖像》独舞剧
《手提箱女子的肖像》不会是一个旷世的经典,却是一个如朋友倾诉心情自传式的隽永小品。而这个小品在偌大的剧院演出,拉远了说的人及听的人的距离,总觉得少了那一份倾诉的亲密,却多了一种?不满的空洞。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号
春天永远不来 评「游园惊梦――旦角的变奏」
郭晓华来自大陆,近十几年来在港台两地创作、生活,亦学习欧美现代舞,就节目单上所写,她追求传统与创新,探求东西方的融合。遗憾的是,除了队形编排及舞台区位上看到一些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动作质地和表演方法并未看到太多融合创新的尝试。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号
当芭蕾不是芭蕾时 评舞蹈空间舞团《终极芭蕾1995》
芭蕾对身体而言,有一套像古典音乐的记谱法,「舞蹈空间」舞团推出的最新作品:《终极芭蕾1995》,一方面将创作的观点指涉出一?覆芭蕾的意义,一方面又因古典音乐的大量介入,身体的表现陷进记谱法严讽的赋格里,不得自拔。其呈现的?????情境,是因?编舞家没有从身体的本质下手。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号
何谓中国女性的体验? 郭晓华「旦角的变奏」感想
舞是一种身体文化,在身体「动」的原则之中,蕴藏著创作者的思想动机与文化背景。郭晓华在她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是透过什么样的思想动机来创作「旦角的变奏」的呢?
PAR / 第41期 / 1996年03月号
从《日莲,喃喃自语的岛》谈起
演员郑自忠的诗作《喃喃自语的岛》全诗五四七?字,它在「喃喃自语」这个文字意象上,和在临界点剧场的这场演出中,机械化、反复性身体与声音轰炸,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场身体、声音、文字充塞的演出。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号
砌起一道音乐城墙 阿胥肯纳吉钢琴独奏会
阿胥肯纳吉几近完美的音符呈现,却在台下产生了褒贬不一的观感。中场休息时,侧闻身旁一群年轻观?如是说:「还是回家看贾霸率领NBA退休名星来台比赛的电视转播吧!」问题何在?
PAR / 第41期 / 1996年03月号
语言的混沌与认同的困境 评金枝演社《潦过浊水溪》
《潦过浊水溪》所反映出的语言问题,似乎说明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过度仰赖演员个人的生活经验,而较少来自有系统的训练。
PAR / 第42期 / 1996年04月号
新看一舞 崔莎.布朗的舞与结构
虽然崔莎的编舞构想来自对形式、结构等抽象的思考,但是作品完成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感动,却远远超出抽象的表达。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号
自信、成熟与稳健 「台北越界舞团」观后感
欣赏「台北越界」四位资深舞者的舞蹈,已不再是要评断他们舞的好不好,对我,他们是二十年经验与感觉的呈现。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号
《十五贯》观后
改编自昆剧的京剧《十五贯》,诚然有如昆、京拚盘,其中昆腔京影,评者一一剔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