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号

叶肇鑫 不小心做了件大事的外行人

外界称叶肇鑫为「曲友」,但与其说是迷恋昆曲的「票友」,不如说是昆曲的朋友更为恰当,「我很少看昆曲,甚至还会打瞌睡。」叶肇鑫不讳言,把家当投入「说戏」,并非爱戏,而是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回首来时路,叶肇鑫这才发觉:「一不小心做了件大事。」他说:「历史需要我们留下一个脚印,我们就要把这一步走好。」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号

千年古镇 化身现代剧场平台

经过三年的筹办,首届「乌镇戏剧节」在五月九日展开,至十九日落幕。主办单位在乌镇这个有著上千年历史的古镇,建构起六个剧场空间,以「国际邀演」、「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三种模式,让参与者浸润在处处是剧场的氛围中。而透过「小镇对话」的十二场戏剧大师的公开对谈,让与会的戏剧工作者深度交流、激荡,其中可能产生的「化学作用」,是否会在未来开花结果,令人期待!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号

商业?艺术? 何为「创作上的背叛」

乌镇戏剧节以封闭且独立的空间特性,安排了十二场座谈,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企图能引发无形的力量,对全球的戏剧界产生影响。 在本次对谈中,虽然谈到的只是美国剧场现况,但是回到台湾剧场生态面来看,关於政府补助机制的未来与困境、定幕剧商演模式的利弊,都可以从其中瞧出端倪。而对中国目前正急速发展的戏剧市场来说,中央所应扮演的角色,市场上白领剧、解压剧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也都隐隐指出部分症结所在。 当然,藉著各个成功的艺术家现身说法,指出如何在面对剧场生态与艺术创作时的理念,更是本次对谈的重点。本刊特地摘录对谈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号

浴火重生后的优雅XX乌镇

名列江南六大古镇的乌镇,在一九九九年的一场大火后,找到了重生的契机!经修复的古镇被用心营造成如古画般的旅游园区。经营者采全面控管模式,原居民被请回经营商店、民宿,在那儿没有中国一般旅游区入夜后的喧哗烦嚣,宁静一如亘古的传奇。

PAR / 第246期 / 2013年06月号

诚实记录下时代的观点

第十一届台新艺术奖於五月初进行决选评审,并邀请国际决选评审举办专业讲座。由评审之一的国际剧评人协会秘书长米歇尔.费斯(Michel Vaïs)主讲的「剧场评论的准则—从职业道德和工作原则谈起」,现场并邀请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资深剧评人耿一伟与「表演艺术评论台」台长、资深剧评人纪慧玲与谈。本刊特地整理讲座重要内容,以飨关心国内剧评发展的读者。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沉潜年代 闪现汹涌暗潮

二○一二年的舞蹈表现,相较於前一年在演出形式与规模上的企图,可说是走进了休养生息、内观自省的阶段。但不少创作者也在这样的潮流中呈现了对自己意义非凡的作品。而南台湾也因表演空间的增多,更有新团队的加入,让南部的舞蹈气象热闹滚滚!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展现身体丰富风景 策展创意令人惊喜

去年的戏剧类作品出现了几个现象,如以身体思维为作品美学轴心或剧团风格鲜明者颇多、丰富的策展概念与执行、传统戏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湾戏剧界能在大众化、艺术性与娱乐效果、实验精神等方向之间大步迈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跨界未见新意 新曲成绩斐然

第十一届台新奖的提名音乐节目中,大多都是以新的原创单品居多,较少有因整场演出规划突出,或是挑战跨领域融合的表演形式成功等而入选,可以看到去年的创作活力相形蓬勃。而跨界的制作以与影像结合者居多,但却无法发挥1+1=2的效果,在概念的整合上还有更多努力的空间。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号

叶亚l:这是一支反映编舞家「多重人格」的作品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号

文化部新闻最吸睛 纸风车「第二哩路」受瞩目

一年一度的《表演艺术年鉴》十大新闻票选於日前截止揭晓,分别由年鉴编辑委员与网友票选出来的十大表演艺术相关新闻,其中有八则一致,表示专家学者与大众的关注焦点差异不大。其中文化部的成立与龙应台担任首任部长,无疑是最重要的文化新闻,拔得头筹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