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号
洄澜起「艺」 寻找表演艺术的趣味
自即日起於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展开的「艺享天开——花莲101表演艺术节」,由国光剧团策划执行,一方面邀请国内知名团体到花莲发表创作,一方面徵选花莲的表演团体共同参与,策划的思考是以发挥表演艺术的想像力,让表演艺术环境更加茁壮,具有持续力的心意;兼具展演观赏、青年创作者培力、亲子共赏等面向。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打造城市记忆与众人参与的艺术平台
阿得雷德艺穗节(Adelaide Fringe)是世界第二大艺穗节,创办迄今已有五十二年的历史,现任总监葛瑞格.克拉克(Greg Clarke)接任以来,将艺穗节办得热闹缤纷,今年更创下高达四千八百廿万美元的产值。九月初,克拉克应台北艺穗节之邀访台,本刊亦趁此机会进行专访,邀他分享阿得雷德艺穗节的经营心得。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一把《椅子》各自表述 交流中激荡剧场火花
自二○○○年开办的「利贺导演竞赛」,是日本第一个戏剧竞赛,是为了鼓励新人导演的舞台创作,并且为日本戏剧界发现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日本第一个戏剧竞赛。今年这个竞赛首度扩大范围,参赛者从原本限於日本国内,延展为亚洲,共有来自中、日、台、韩四组,以尤涅斯柯的《椅子》为题发展诠释。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跨文化、跨语言的艺术激荡
今年伦敦从世界各地邀请了卅七个国家的剧团,以母语演出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除了向莎士比亚致敬,也彰显奥林匹克世界共同参与的精神。参与的国家也被赋予可由其母文化的角度,「重新想像」莎士比亚的自由。许多国家引用其文化传统及素材和莎士比亚文本对话,重新「发现」莎士比亚。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跨过十年 前瞻更多可能
首办於二○○二年的「新视野艺术节」,今年刚好跨入第十年,回顾十年来的企画,「亚洲」和「跨文化」可说是该艺术节的关键字,但「新视野」的「新」是什么?而它为何、如何、为谁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甚至是泛滥之下,一个立足亚洲,在号称国际都市的城市中举办的艺术节,如何越过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亚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竞争力去面对其他邻近城市的演艺市场,成为「新视野艺术节」保有创意和持续发展所要思考的问题。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混沌黑暗,还是光明蓝海?
近年来许多台湾戏剧团体纷纷西进,抢攻中国市场。但由於两岸的文化、认知、制度等诸多不同,也造成对岸的艺术环境、剧场软硬体、市场取向、观众喜好……让台湾的表演艺术团体难以捉摸。北京,这个昔日天子脚下的皇城、今日中南海的根据地,它的戏剧现况到底如何?让我们在中国「十八大」(编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前夕,随著九月初起举行的「二○一二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以下简称青戏节)一探究竟。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那一夜,她们一同写历史……
二○一二年的伦敦奥运开幕式,精采的表演与现场调度,赢得全球观众的赞赏,其中由阿喀郎.汗编舞,向二○○五年地铁爆炸事件中罹难者致意的深刻舞作,令人动容,而出身台湾的徐素满与林燕卿,分别以排练指导与现场舞者的身分,参与了这场舞蹈的演出。透过访谈,徐素满与林燕卿道出她们亲身参与奥运盛会演出的观察与体验心得。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号
催生创作 并打开世界之门
一个座位数八百席的剧院,如何成为年产廿多部新制作、并将之推上世界表演舞台的剧场制作动力中心?已经把《史迪夫特的事物》、《操偶师的故事》与《椅子》三出制作带来台湾的瑞士洛桑剧院制作人芭芭拉.苏德霍夫,在这次参与台北艺术节演出期间,接受本刊专访,一谈洛桑剧院如何让一个制作从无到有、与艺术家如何合作、如何寻找共制伙伴、又如何将制作向世界推销出去……
PAR / 第235期 / 2012年07月号
作曲、演出与文化资产保存的三角习题?
「文化的根源在创作」,这是作曲家马水龙不断呼吁国内艺文工作者思考的一句话。然而多年来,作曲家的作品却常在没有被妥善整理的情况下,导致演奏家想演出却没有管道寻得乐谱的窘境。这种现象大大地影响了整体音乐环境的发展,因为在创作的源头便出了问题,后端等待吸收新刺激的听众与评论又如何继续?由此,我们了解出版乐谱势在必行,只不过,乐谱要如何出版?靠谁出版?
PAR / 第236期 / 2012年08月号
营运危机中 重觅剧场的存在意义
去年发生的日本「三一一」东北大地震发生后,不少剧场工作者以行动参与灾区的支援工作,虽然因为社会的「自律」,民众降低娱乐活动,而让剧团经营面临危机,但也让剧场工作者重新思索,面对灾难的降临,剧场可以做什么?剧场存在的意义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