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号
跟著巨人 让隽永走入生活
「序曲」是古典歌剧、舞剧正式开演前,以一段管弦乐曲开场,用以暗示剧情,或帮助观众静下心聆赏的演奏。台中国家歌剧院「2015歌剧院序曲—巨人来 了……」系列演出,有云门舞集《水月》、音乐时代剧场《少年台湾》、舞蹈空间舞团《回》、心心南管乐坊《南管诗意—乡愁》、世纪当代舞团《婚礼/春之祭》 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国家剧院《仙杜拉》。不仅集结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菁英跨界合作,更从经典中提炼,以当代思维与手法演绎,翻转经典,再创经典 新价值。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号
让艺术萌芽 与观众对话 李惠美与克里斯汀.赫佐 两位台法场馆艺术总监的对谈
六月中旬正是台新艺术奖最后的决选时刻,曾数次访台演出的法国编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应邀以法国蒙彼里耶国家舞蹈剧场总监的身分,来台担任台新艺术奖的决选评审。趁此机会,本刊与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合作,邀请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李惠美与赫佐对谈,分享场馆经营、培育艺术家的经验与想法,并对当前编舞家的创作提出观察与建言。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全国创举 台南文化中心首设艺术总监 编舞家余能盛出任 打造长远未来与国际视野
去年欢庆而立的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六月宣布聘任旅欧编舞家余能盛担任首任艺术总监,开了台湾地方文化中心设置艺术总监的先河。台南市文化局长叶泽山表示:「我们希望台南是国内外表演团队到南部演出的首选,因而需要一个有国际视野、专业剧院经营实务的艺术家协助。」余能盛在欧陆累积的厚实剧院经验让他成为不二人选,他希望台南文化中心未来有专属乐团与舞团,如此才能厚植累积自制节目能力,「才能种下自己的根苗」。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百老汇票房庆丰收 非主流题材音乐剧拥大奖 侧记2015东尼奖
纽约的剧场盛事——东尼奖於六月七日举行颁奖典礼,最后由题材「非主流」的《太平之家》抱走最大奖「最佳新音乐剧」和「最佳导演」,成为黑马大赢家。今年的百老汇在商业票房上非常成功,卖出的票数与收入都创历史纪录,市场成功的状态下,不吝於鼓励艺术性作品,把大奖颁给较小众题材的《太平之家》,而非由知名编舞家惠尔顿执导、题材较通俗的《花都舞影》夺冠。
PAR / 第270期 / 2015年06月号
设定核心目标 早早暖身才能启动「艺」能 英国盖茨黑德音乐中心总监安东尼.萨金特经营经验分享
对台湾的表演空间而言,未来几年将是「收成年」!随著台中国家歌剧院、高雄卫武营、台北艺术中心、台湾戏曲中心等场馆陆续完工开幕,人们期许能发挥漩涡效应,带动台湾的艺文能量,但这些场地同时也面对节目、市场、行销、人力等问题。值此关键时刻,台北市文化局特邀英国盖茨黑德音乐中心(Sage Gateshead)总监安东尼.萨金特(Anthony Sargent),借镜他十五年来成功将一个默默无名的工业城镇,转型为艺文之都的经验,从前期筹备到正式营运,检视新场馆如何串联天时地利顺畅上轨,漂亮起幕登场。
PAR / 第270期 / 2015年06月号
穿越时空丝路的「无垢」 从日本看无垢舞蹈剧场《观》的文化版图
台湾编舞家林丽珍应日本静冈艺术剧场之邀,在五月初的「富士世界演剧艺术节」中在日本首演舞剧《观》。舞者涂白的身体,缓慢的动作,让日本观众与评论人联想到「舞踏」,但舞评人石井达朗则认为《观》属於美丽的身体跳美丽的舞,与舞踏的美学不同;缓慢的低重心步行,则与日本传统的身体性有著远亲的关系。他指出,《观》的属性暧昧,超脱了祭祀空间和理论解释,却可以共享时间和空间,从中感受生命循环,在无限中任思绪奔驰。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号
文创啊文创,剧场人创作之外的最大挑战? 从文创园区旁被驱逐的剧场空间说起
日前惊传,在松山文创园区旁经营五年的卡米地喜剧俱乐部,因房租飙涨,被迫在三月底熄灯另觅去处,这件事不禁令人纳闷:为何在标榜文创产业的地域,却连一处剧场空间都经营不下去?曾让许多国家在世界发光的「文创」一词,不知为何却在台湾成了排挤创作者的恶梦,财团的生财妙方;而「文创园区」迄今也无法提供堪用的剧场,剧团仍要自己想办法架灯、架观众席……这一切,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爱艺术家 相信观众 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总监欧利维耶.毕谈剧场经营
趁著去年底来台演出《小刀小姐深情酒馆》,身兼多重身分的亚维侬艺术节总监欧利维耶.毕,也应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李惠美之邀,举办「法国制造――场馆经营及创作人才培育经验分享」座谈会,与台湾剧场人分享他的剧场经营经验与想法。 欧利维耶.毕表示身为艺术节与剧院总监,他坚持「爱艺术家、相信观众」,与观众建立关系永远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他提出「相信观众」的论点,强调要以信仰宗教的态度相信观众,以观众为罗盘,因为「观众是聪明的」。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号
文青梦魂体 「河左岸」剧场美学的形塑与再现
创立於一九八五年、被归属於「台湾第二代小剧场」的「河左岸剧团」,在卅周年前夕,举办了「河左岸30」系列活动,包含论坛、影像展,及作品《星之暗涌2014》与《弯曲海岸长著一棵绿橡树》的复刻演出。回望这个由非戏剧科班文青们所组成的剧团,却透过身体,「形塑出台湾人被压抑的身体图像」,而从青春转为中年,唯一不变的是主体总是不断地透过记忆、意识、幽魂、梦境,间接而折曲地,绕射或折射而现。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号
由真实所建构的剧场 是怎样的「真实」? 克里斯多夫.莱普奇「当代纪录剧场」讲座侧记
应台北艺术节之邀,现任奥地利萨尔兹堡大学(Universität Mozarteum Salzburg)导表演系教授的克里斯多夫.莱普奇(Christoph Lepschy)来到台北与剧团进行交流,并在台湾艺术大学及台北艺术大学针对「纪录剧场」(documentary theatre)进行两场演讲,介绍这一波自九○年代起以德国为发展中心的当代剧场创作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