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书本一打开、故事掉出来 竹围工作室驻村艺术作品《阳光书》的跨文化版图
美国马布矿场剧团艺术总监Terry O’Reilly(中文名易光海),因缘际会来台进行台湾原住民祭仪研究,并将心得写成《阳光书》,首先在宝藏岩以读剧方式呈现,今年则移至竹围工作室进行三周的进展,多了数位意象的呈现、声音叙事与走位场景的具体化。这个计画值得注意的并非只有演出的形式与手法有多么创新或令人惊艳,更在於创作者的视野——异文化合作者从彼此找到新的观点,因而能对表演艺术与台湾的观众形成久远的影响,使得展演并非昙花一现的交会,而是历久弥新的养分。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号
台、马、泰舞蹈名家 从传统中淬新生 侧记「老灵魂新声音X亚太当代舞蹈大师讲座及工作坊」
去年底於台北艺术大学举办的「传统的超越※老灵魂新声音—亚太当代舞蹈大师讲座及工作坊」,邀到三位舞蹈大师——泰国的Pichet Klunchun、马来西亚的Ramli Ibrahim与台湾的林丽珍,举行大师讲座与工作坊,并同台座谈,分享各自在传统与当代之间,自省并以身体实践的创作历程。而无论「传统」指涉的是土地记忆、既有结构或者集体意识,对於在地脉络的尊重与理解,是三位舞蹈大师一致的态度。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号
剧场始终是绝望之地,让人习惯告别 王墨林《哈姆雷特机器诠释学》上海纪行
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届「PSA│实验表演:聚裂(ReActor)」之邀,剧场导演王墨林与黑名单工作室合作展演了《哈姆雷特机器诠释学》,曾宣告《长夜漫漫路迢迢》二○一五年演出是王墨林个人的台湾戏剧封箱作,这次的《哈》剧则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创造过程,多位艺术家走入「不确定」的现场,互相穿透,深入内在。倘若《长夜》是王墨林告别戏剧的手势,《哈机》也许是回归的手势,回归「遂行性」作为台湾小剧场与行为艺术交汇的身体行动能源,回归身体气象馆创立的一九九一年,回归前语言的官能,也回归解严。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不只打开大门 更以艺术拥抱群众 侧记卫武营玩艺节「众人的艺术中心」专题讲座
高雄卫武营国家文化艺术中心於十月下旬的卫武营玩艺节期间,举办了「众人的艺术中心」国际论坛暨专业艺术管理工作坊,其中邀得数位英、法等国的场馆艺术总监,分享他们在「艺术与教育」与「艺术创作」两面向的工作经验。本文侧记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副艺术总监珊恩.麦克雷纳与法国南特表演艺术中心的le lieu unique艺术总监巴提克.基格的讲座,分享他们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与支援下,如何以多元丰富的艺术活动,让艺术深入民众的生活。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从解构到结构 从诘问到试答 侧记第四届朱?国际艺术节「一桌二椅」
由香港「文化教父」、进念.二十面体创办人荣念曾策划的「一桌二椅」相关活动,从一九七九年迄今走过两岸走过亚洲其他角落,从二○一二年起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合作,名为「朱?国际艺术节」。今年於十月下旬在南京举行,活动包含系列亚太传统艺术座谈,以昆剧艺术为主、与现代剧场导演激荡的「一桌二椅」演出,与两天跨界、跨文化与跨性别表演座谈会。这一系列活动,形成一个持续对话的平台,提问,试答,抛接,思索……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从「传统」照见彼此 探讨网路时代的剧评未来 台、德剧评人交流座谈侧记
台湾与德国,近几年来在戏剧上的交流频繁,这次更有德国资深剧评人约尔根.贝尔格应邀访台,并与四位台湾剧评人纪慧玲、傅裕惠、郭亮廷、吴思锋共聚,对两国的评论专业养成、剧评传统影响,与应对网路时代评论的方式,进行经验的分享与交流。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承载历史放眼未来 建构亚洲文化枢纽 韩国光州亚洲文化中心正式启幕
号称韩国史上最大的文化建设——光州亚洲艺术中心,经过了五年构思策划、七年的动工兴建,终於在今年九月份正式对外开放,并以自九月四日至廿一日举办的「亚洲文化中心剧场开幕季」活动宣告揭幕。这个承载了历史记忆与未来视野的艺术中心,所著眼的不只是韩国,更自许成为亚洲文化的枢纽,透过四大核心价值与五大设施,全面关照典藏过去与创造未来的各种面向。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点亮那照见内在深处的灯 侧记两个葛罗托斯基相关工作坊
一九八○年代的台湾小剧场,因陈伟诚与刘若楫漱入,波兰剧场大师葛罗托斯基的训练方法成为当时演员训练的显学之一,迄今仍有多个团队与个人循此脉络而行。今夏,陈伟诚与刘若楫瑰u人神鼓均举办葛氏相关工作坊,后者更邀到葛氏嫡传弟子汤玛士.理查兹,带领「葛罗托斯基与理查兹研究中心」团队来台进行。两者工作坊异曲同工,透过肢体或歌唱,带领成员打开探寻自我内在的路径……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专访「葛罗托斯基与理查兹研究中心」总监 汤姆士.理查兹 真正学会先人教导 才能带著智慧前进
出身艺术家庭的理查兹,芭蕾、现代舞、古典乐或爵士乐等虽然学习,但对他而言,都像一个又一个的盒子,必须去适应盒子的形状。直到遇到葛罗托斯基,黑白混血、一直找不到认同的他,才「在一个来自波兰、蓄著大胡子的老人身上」,遇见了非洲的家乡。因为葛氏在他身上看见「有机性的萌芽」,从此他成为葛氏的嫡传弟子,而他也在葛氏离世之后,继续带领成员探索先人的智慧,他说:「与葛罗托斯基工作的经验,是我作为一个人的核心,也是身为表演者的核心。」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号
随著歌剧院的开始去改变 访台中国家歌剧院院营运推动小组召集人、准艺术总监王文仪
台中国家歌剧院的内部仍在整修,但其推动中台湾表演艺术的任务已经启动!继「沙龙讲座音乐会—听见以后」系列,国家歌剧院又将推出「巨人来了……」序曲系列演出,地点不限於台中,也扩及彰化、南投等地,颇有拉进城乡艺文距离的企图心。国家歌剧院院营运推动小组召集人王文仪表示,她的梦想是「将中台湾创造成最懂表演艺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