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号
一场决赛音乐会 开创中乐无限可能 记「中乐无疆界」作曲决赛音乐会
在中国音乐的开拓中,香港中乐团可说是推动不遗余力。近年来积极鼓励创作,委约与委编中乐作品至今已累积超过两千三百首。乐团更透过举办国际作曲大赛,让作曲家为中乐的创作发想与交流,而於三月一日举行二○一七年的「国际作曲大赛决赛音乐会」,则是历时两年的「中乐无疆界」国际音乐活动压轴场次。六位走到决赛的参赛者各自端出精采作品,让人窥见国乐无疆无界的无限可能。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从结束开始创作 当政治尾随在后 侧记爱沙尼亚NO99剧团创作分享讲座
来自东欧的爱沙尼亚,NO99剧团(Teater NO99)与其他东欧当代剧场一样具备尖锐的批判风格,但在形式上更是实验不断,结合故事与社会脉络,挑战表演的各种可能。这次NO99的两位主要创作者艾娜-丽丝.珊普与帝特.欧雅索应邀访台举办工作坊,并主讲「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才怪」讲座,透过作品《团结爱沙尼亚》,一个以假乱真的政治艺术行动,分享他们的创作与美学。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两种入径 逼视欲望 侧记爱沙尼亚NO99剧团双导演工作坊
NO99剧团艺术总监艾娜-丽丝.珊普与导演帝特.欧雅索这次应邀来台开设工作坊,并非要介绍、传授一个属於他们的训练体系,或有明确清晰的演员养成步骤,更类似他们在面对作品时,所使用的创作手段和引导方法。两人各带一班学员,以不同的入径探索与呈现「欲望」,以反覆执行、即时变换基本的肢体型态和练习活动,去探究、延伸表演者的种种可能。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处处体现「平等」的价值 记伊凡.瑞娜《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画》工作坊
由美国编舞家伊凡.瑞娜在一九六九年创作的《每日改变的持续性计画》,在去年北美馆双年展中,由伊凡.瑞娜前舞者维弗雷特以八天的工作坊形式重建该作品。诞生於艺术家追求反权威、去阶级、去专业、民主、平等的时代,该舞作从讨论、排练到演出都充分体现「平等」的价值。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号
带著疑问,走进另一扇门 侧记西班牙五感剧团「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工作坊
去年十一月,台北表演艺术中心邀请西班牙五感剧团举办了为期两周的「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工作坊,启发参与者的多元感知方式与剧场互动可能。五感剧团的语言来自倾听与感官经验,触摸、气味、声音都是他们的演出元素。在工作坊中,感官的经验是「旅程」,演出者是「向导」,而观众是「旅人」,旅人心中怀抱的问题决定了旅程的深度,重点不是问题的解答,而是能否带著问题往未知迈进?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勿忘初衷 向下扎根 访新任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任吴荣顺
原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知名民族音乐学者吴荣顺,甫於十一月八日接任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一职,对於旗下三园三团一馆的营运大任,吴荣顺抱持「勿忘初衷」的态度,坚持传艺中心保存、推动传统戏曲及传统音乐的本质。为让戏曲中心朝向专业艺术剧场发展,他将导入艺术总监制,为剧场打造特色,并自许:让台湾戏曲中心成为海内外观众及游客,认识台湾传统艺术的第一个入口。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以乐载道 以歌逐梦 记「台湾合唱音乐之父」吕泉生
他所采编的民谣如〈丢丢铜仔〉、〈一只鸟仔哮啾啾〉,对台湾人来说,如同母亲的声音那般熟悉;他所写的歌曲如〈杯底不可饲金鱼〉、〈摇婴仔歌〉与〈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可说是台湾人共同的音乐回忆。吕泉生,这位为台湾歌乐耕耘沃土、埋下无数种子的前辈作曲家,今年正逢他的百岁冥诞,回顾其一甲子为台湾音乐的努力,唱著、听著他所写的优美旋律,让人更缅怀其「以乐载道,以歌逐梦」,展现爱、光明与和平的文化深度。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以「埕」的概念出发 开启艺术的想像 屏东演艺厅落成 设计主打民众参与
将於十二月三日开幕的屏东演艺厅,将其主要功能锁定在音乐类的演出型态;在建物内部规划上,也备有九个大小不一的排练空间,因应地方团体的各种需求;整体设计以开放作为一种想像、让互动成为一个目标,由左右两栋建筑环绕拥抱著露天中庭广场,建筑师姚仁喜希望「让演艺厅成为当地人真正实用的场所,而不是只为了所谓的高雅文化,而精雕细琢的表演场域而已。」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从解放自由到释放自在 侧记卫武营「2016声音表演训练工作坊」
这次的「声音表演训练工作坊」,邀请到国际声音训练大师克莉丝汀.林克雷特亲来讲课,透过她的带领,让学员重新认识呼吸、身体、声音的关系,根据声音、身体表演与感知等面向,带领学员找回自然呼吸的发音方法与表演技巧,开发表演者演出时的声音潜能。林克雷特希望学员时时保持放松而专注的状态,并要向内倾听,从身体和心灵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要大家掏钱 要做得比你想的多更多! 初探表演艺术的群众募资
最近很夯的「群众募资」,其实并非现在才有,早在十九世纪时戏剧界就已经藉由预售票制度的发展而有所体现。但随著网路时代兴起,各式群众募资网站兴起,让许多创业、创作者得以藉此阐述理念,寻求知音赞助,也蔚为潮流。台湾表演艺术界的「群众募资」发展迄今少见令人满意的成功案例,但在英国却是行之有年也颇有成效,可资借镜,让我们看看到底表演艺术的「群众募资」要注意什么?如何说服赞助者掏钱?如何让提案者与赞助者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