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专访《一家之魂》编导 朗贝尔 以剧场探索现实的无形与未知
虽曾多次与他国演员合作,但《一家之魂》是朗贝尔第一出表现亚洲美学的剧本。透过一家兄弟姊妹的一顿饭,他企图勾勒出鬼魂和先人的存在,突显生与死之间的模糊与暧昧。他强调:「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重视理性价值的环境中,唯有艺术使当代人有机会去探索死亡与未知、扩展他们的想像空间。」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一家之魂》 在显灵中解密晦涩如诗的家族关系
二○一二年,台南人剧团曾与德国导演提尔曼.寇勒合作、搬演德国当代剧作家希梅芬尼的《金龙》一剧;今年,除了迎向卅岁生日外,台南人也再次受邀与法国知名编导帕斯卡.朗贝尔一同推出可以称得上是「专属」这几位演员的全新制作《一家之魂》。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伍斯特剧团 美国剧场先锋
承接谢喜纳的「表演车库」空间、创立了「伍斯特剧团」, 伊莉莎白.勒坎特与已故的斯伯汀.葛雷,以及许多创团核心成员们, 携手开启了美国前卫剧场的新时代。 四十年来, 伍斯特剧团不停尝试融合剧场、舞蹈、音乐、科技与各种多媒体素材, 实验也实践后现代拼贴美学, 也让他们成了现代戏剧史中,如教科书般的存在。 在伍斯特即将访台之际, 让我们一同回顾他们跨时代、开先例的独特作品, 也藉机一探美国廿世纪末至今,您不可不知的几个前卫剧场团队。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他们,定义著前卫 伍斯特剧团的创立与发展
一九七五年就展开创作活动的「伍斯特剧团」,由出身前卫剧场导演理查.谢喜纳「表演剧团」的两位成员——伊莉莎白.勒坎特与斯伯汀.葛雷所创,他们在纽约曼哈顿伍斯特街卅三号的「表演车库」持续剧场实验,以独到的「解构美学」树立其前卫剧场地位,每个作品皆元素庞杂,同时进行颠覆与建构,分分秒秒彷佛都有多则文本、多个声部、多层框架、多幅画作并行且交叠著。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经典拼贴重构 争议超越时代 从历年作品一探伍斯特剧团实验轨迹
伍斯特剧团创作迄今,作品内容相当多样,所关注的多为女人受迫、种族歧视等各种社会议题,及用多种角度检视现代人性渐失的问题。形式则跳脱线性叙事,运用自传、访谈、新闻、录音、影像,并改编或挪用经典剧本,重新组构剧场的呈现。本文透过该团几出重要的制作,一探其剧场实验轨迹。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专访THE B-SIDE导演凯特.沃克 前卫近四十年 做剧场的欲望一直在
在伍斯特剧团创团之初就加入的凯特.沃克,一直以来是该团的核心创作成员,除了上场演戏,她也担纲导演工作,如执导这次将在台北艺术节演出的THE B-SIDE。沃克表示,THE B-SIDE这出戏的关键点就在於真人实况演出所传达给观众的,以及预录的声音所传达给现场观众的,这两者之间的辩证。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不只伍斯特 他们也很前卫 九○年代以降的美国前卫剧场
八○年代创立的伍斯特剧团是美国前卫剧场的重要里程碑,不少后起的前卫团体都深受其影响,本文介绍九○年代之后崛起的前卫剧团如「电梯维修服务」、「建筑者联盟」、「纽约戏子」、「奥克拉荷马自然剧场」,与伍斯特剧团或多或少都有渊源,承接其剧场诠释的开放性思考,但走向各异,也为美国前卫剧场绽放缤纷色彩。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THE B-SIDE 苦中作乐的美妙人声
二○一四年,伍斯特剧团以缅因州「安息日湖震教徒姊妹会」一九七六年录制的专辑《早期震教徒灵歌》EARLY SHAKER SPIRITUALS创作同名剧场演出。对於信仰方式已然於世上消亡的震教徒们(Shakers)来说,音乐与舞蹈,几乎可说是其教义核心。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里米尼纪录剧团 《遥感城市》 耳机引领的奇幻旅程
“Remote”,是一种距离,一种无形的连结、一种关系。 今年八月,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主要创作者之一, 导演史蒂芬.凯吉将带著他游遍世界大小都市的 《遥感系列》Remote X 造访台北。 就在热天午后的台北城里, 与五十位伙伴一起戴上耳机、走上街头、踏上旅程, 你们将成为城市中最奇特的景象, 同时也看见城市中那些不同於你们的他者。 那个在左耳与右耳之间回荡的声音, 好像也在脑袋瓜里成了涟漪, 串起了全身的神经。 那是凯吉的演算法, 让你跟著他,自主迈开步伐的画外音, 那是牧羊人为你指引的迷津, 那是一段城市中的神话。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她说、你做,是谁的未来? 里米尼纪录剧团《遥感系列》
自二○一三年首度推出《遥感柏林》以来,里米尼纪录剧团《遥感系列》已经巡回了亚维侬、圣地牙哥、苏黎世等各大城市,打造许多令人惊喜的遥感体验。透过给参与者戴上的耳机,语音指示参与者做出各种举动,让人惊异不已的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场景,透过语言的操控与群众的力量,都能够在瞬间被转换成戏剧性的舞台,却也令人反思:科技的操控,是否会将我们带向完全不可知的未来?